市民盼望收入上漲能夠趕上cpi的增速。(資料圖片)
市民們在超市中挑選產品。(資料圖片)
消費者在商場淘貨。(資料圖片)
記者從東莞市人力資源局了解到,近兩年全市最低工資標準連調兩次由每月770元變為1100元。但這330元的漲幅,卻難以安撫市民尤其是農民工的心,“現在的物價太高了,我一個月的工資在東莞城區還買不到1平方米房”。新莞人方純嘆道,即便工資逐漸再漲,卻始終趕不上物價的高漲。在2012年來臨之際,大家只盼望收入能夠繼續漲,且上漲速度要趕上cpi的增速。
文/記者張曉嘉
上世紀70年代
38元養活一家
作為50后,生在莞城的廖春生可謂目睹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一切巨變。他笑著說,自己給電腦設了保護密碼:“763887”,女兒曾問這數字有什么含義,“但這其實不是6位數,而是一組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數字”。因為它代表1976年38元8角7分,這便是老廖拿了近20年的工資數。
“可別小看這38元,當初靠它養活了一家三口。”廖春生說,那時的蔬菜大都每斤2~3分,一斤肉大概最貴也只要8毛錢左右。因當時住在單位房子,加上每月花銷不多,一月下來,有時還能存5元左右。
前兩年退休后,廖春生每月拿到退休金3000元左右。“可以說現在的收入是以前的50多倍了,但購買力我覺得增長并不快。”廖春生說,“與30年前相比,豬肉漲了20多倍,蔬菜更夸張漲了100倍有余。”
收入翻倍漲
兒子學費卻緊張
雖說廖春生的工資30年來漲了50多倍,卻仍不及當白領的女兒每月5000元的工資高。然而,他卻還是整天為女兒過的日子而擔憂。“我當初工資少,但衣食住等基本需求倒也都有保障,而現在女兒的工作不是鐵飯碗,還要背負孫子教育醫療方面的費用,我總覺得她的生活還沒我當初踏實。”廖春生向記者傾訴道,由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費基本可免,因此女兒從小學到大學加起來的學費也不會超過1萬元,而現如今7歲的孫子,上完幼兒園,小學還沒讀完,花費就已超過5萬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