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村的“新集體生產”
30年前,唐兆先參加集體生產,集體的名字叫做新立公社桂花大隊;30年后,唐兆先參加的還是集體生產,集體的名字叫做忠縣新立鎮桂花村柑橘示范專業合作社。
時隔30年,兩個“集體”有啥區別?
“區別大了!”今年65歲的唐兆先說,“前面一個,是干再多,得的也不多,到最后大家都不愿意干;后面一個,是掙得多,得的多你看,我現在是干得越來越起勁。”
自管時代
1982年時,土地下放到戶,唐兆先家6口人分到5.5畝田地。
“人多地少,勉強混個肚兒飽。”1987年,有木匠手藝的唐兆先跟著老鄉到上海。
2002年,為帶孫子,唐兆先和老伴黃玉梅從上海回來,正好碰上村里的柑橘發展熱。
這股熱潮,起源于1997年美國博富文公司落戶忠縣,用現代化的方式種植新品種柑橘。
產業巨頭的落戶,形成聚集效應。第二年,三峽果業集團落戶新立鎮,總部、苗圃、加工廠就設在了離桂花村兩三公里遠的墊忠公路旁。隨著企業對原料需求的增長,種了幾千年水稻、玉米的桂花村,終于要改頭換面了。
這一次“改種”,唐兆先和留守的村民抱了很大期望。唐兆先留下口糧田,種了450株加工用果“哈姆林”。算下來,全村451戶種了1260畝柑橘。
但管理成了問題:有的村民是種上果樹就舉家外出打工,一兩年才回來一次;盡管有技術員不時來指導技術,但一些種田“老把式”,還是摸不準現代洋果樹的脾氣。本該三年就進入試產期的果樹,卻成了遲遲不結果的“小老樹”。
公司時代
為避免砍樹的悲劇上演,2005年鎮里引進重慶名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想通過最流行的公司經營模式,讓果園發展起來。
公司包下村里所有的果樹,并聘請村民管理。每年幾十萬元租金,加上技術員、工人工資,資本實力并不雄厚的名禾公司不堪重負。2006年重慶連晴高溫,果園缺乏灌溉系統,公司勉強保住了樹,卻保不住果。
2007年,在村民討要租金的罵聲中,名禾公司正式宣布破產。這也提醒村干部:最流行的模式也不是“萬金油”。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