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涪陵區江北街道北雁村六組村民蔣英禮,養魚已經20年,是個不折不扣的“老鯽殼”。
最近這位“老鯽殼”,念起了新的“養魚經”。他不再只盯著草魚、鯽魚、花鰱、白鰱等常規品種,還養起了青波、武昌魚等名優魚。
是什么讓“老鯽殼”蔣英禮“開了竅”?
好泉水養出生態魚
早在1991年,蔣英禮就開始在老家搞稻田養魚、池塘養魚。
2001年冬季,蔣英禮到百勝鎮雙河場走親戚,看到河溝里流淌著一股清水。在旁人眼中尋常的一股清水,卻讓蔣英禮喜出望外:“水是從水洞口水庫流出來的,而水庫又有泉水流入。這真是天賜的養魚寶地!”
不久,蔣英禮請來專家化驗水質、測量水溫,得出結論:可以試養。他當即承包了水洞口水庫30畝的面積,開始用泉水養殖四大家魚。第一年投入6萬元,賺了5萬元;第二年連本帶利,又從銀行貸了5萬元繼續投資?!澳悄?,草魚賣到每公斤13元,一年下來就凈賺了10多萬元。”回憶起“發家史”,蔣英禮笑呵呵地說。
后來,蔣英禮養魚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泉水養魚大王。因為鯽魚養得好,出產多,他又被當地人戲稱為“涪陵老鯽殼”。
組建合作社壯大規模
2008年,蔣英禮牽頭成立了水洞口養魚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養殖模式、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入社會員超過1200戶,養殖水面達到7000畝,年產魚6300噸。
“養殖成了規模,販子們都曉得往這里走,每天要魚的電話多得很。”蔣英禮說,合作社還注冊了“泉水魚”商標,在魚嘴上打上環扣作標識,在涪陵鬧市區開起了直銷點,進一步打開了銷路。
創業培訓打開思路
無公害認證申請了,商標注冊了,銷路也有了,下一步,合作社又該從哪里取得突破?天生“不安分”的蔣英禮開始思索。
今年,蔣英禮和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涪陵區分校負責人李明基的一次閑聊中,說起了自己的困惑:“現在是只管養,不愁賣,但是利潤還不夠高。市場競爭又越來越激烈,怎樣才能讓合作社的產品更具特色?”
“現在正在搞‘陽光工程創業培訓,合作社想要上檔升級,我們可以針對社員們的需求,專門舉辦一期培訓,為合作社量身定制一些有針對性的課程?!崩蠲骰脑捵屖Y英禮有些動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