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2月31日報道:(記者孫自法)在公路邊鎖好電動車,沿著坑坑洼洼的鄉間小路走上300米左右,30歲的助理工程師葉媛媛來到山崖下一處銹蝕斑駁的鐵門邊,輕輕打開鐵門,在空間狹小的紅女泉觀測點內用準備好的兩支試管提取出泉水樣品,小心翼翼包好,再原路返回公路邊,騎上電動車回城進行化驗觀測……
這里是甘肅省隴南市郊一處地震前兆監測臺站——中國地震局武都殿溝流體基本臺,主要開展水氡觀測(監測泉水中化學元素氡含量的變化)。葉媛媛與另一位女同事兩人輪流值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年365天每天都要在上午8時左右(誤差不超過正負10分鐘),風雪無阻前來取樣、觀測。“已經習慣了”,基本上每隔一天重復一次這樣工作已經6個年頭的葉媛媛語氣平靜地說。
“其實這還是相對‘輕松的工作,是臺里對女性科技人員的關照”。甘肅省地震局隴南中心地震臺臺長蘇永剛高級工程師說,隴南中心地震臺所屬臺站、觀測點,地處中國南北地震帶中段,秦嶺東西復雜構造帶上,對監測甘東南及陜、甘、川三省鄰近地區地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測震和前兆監測站點都地處偏僻,遠的離城市數百公里,“每天重復同樣枯燥的工作,能堅守下來,最關鍵的是需要耐得住寂寞”。
“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要不是簡陋白色圍墻上寫著這條紅色字體的大標語,很難讓人把這里與地震監測臺站聯系起來。天水中心地震臺所屬的通渭地震臺地處定西市通渭縣城東南約3公里的田家坡,海拔1790米,長年缺水,漆銀錄、張世明、曹本剛“三個爺們一個臺”,都已在這里堅守了30多年。
通渭地震臺主要開展地電和水氡、氣氡監測,水氡、氣氡取樣點是距地震臺15公里遠一處水溫52攝氏度的溫泉,不論風霜雨雪,3人也是輪流每天定時定點前往取樣。漆銀錄臺長說,當地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即使用從縣城下鄉水車里購買的飲用水燒飯做菜,“外來人拉肚子也要連拉3天,才能適應下來”。至于地下水,曹本剛補充說,這里的地下水又苦又咸,他曾經用地下水在菜地里澆菜,“竟然把菜澆死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