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陽鄉坪朗村,用了一百多年的石磨。圖/記者劉有志
瀟湘晨報記者文乃斐張瑩吉首報道
75歲的石光耀是從小聞著豆腐的清香長大的。他祖上上溯幾代都在磨豆腐。他的睡夢中,總伴隨著竹篾與石磨摩擦的吱呀聲。
年幼時,他喜歡騎在石磨上,像騎著一座古老的旋轉木馬。這口大石磨,“誕生”于他祖父所在的晚清年間,一百多年的光陰,磨出了無數上等苗家豆腐。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種豆腐文化,石光耀說他愿意帶著這口200斤重的大石磨,來年博會讓大家見識一下,一塊上等的苗家豆腐是怎么從豆腐大王的手中做成的。
場景:昏黃的桐油燈和竹篾的吱呀聲
石光耀家住吉首市寨陽鄉坪朗村,有著“豆腐大王”的稱號。那口大石磨,是他從祖父那里流傳下來的,晚清年間就有了。
年幼時,石光耀喜歡騎在石磨的柄上,當父親磨著豆腐,他也隨之轉動起來,像騎在一座古老的旋轉木馬上。25歲那年,他父親患病去世,他接過了家中的豆腐生意。
那時,坪朗村只有他一家經營豆腐。每到凌晨3點,石光耀就開始起床做豆腐,昏黃的桐油燈下,伴隨著石磨與竹篾摩擦的吱呀吱呀聲。到了下午,他會背著背簍,連同三個木質的豆腐箱,走到村里叫賣,一斤黃豆換5塊豆腐。他家門前曾是官道,“那時,部隊軍官路過這里,都會買我家的豆腐吃。”
生產:苗家豆腐帶著工藝品的味道
石光耀一家從來不吃別家的豆腐,因為他覺得自己做的苗家豆腐,帶有工藝品的味道。
要挑選本地村民自種的青皮黃豆,先細細剔除壞掉的顆粒,再泡上坪朗村尖山上的山泉水,足足得泡夠24個小時。按照水與黃豆的一定比例,放進石磨,開始推磨。待燒開水,將之倒進磨好后的豆腐中,隨后用紗布過濾,去掉豆腐渣后再煮開,并兌入熟石膏,形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兒。將之舀入豆腐箱中,用石頭壓上個把小時,放冷成型。
他認為,這樣做出的豆腐,更加清香白嫩、口感細滑。他會做的豆腐種類也很多,有水豆腐、臘豆腐、油豆腐、菜豆腐等。
推廣:坪朗豆腐合作社即將成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