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恒和他的45萬字的長篇小說《中國式民工》。
王子群和他的21萬字小說《臨時夫妻》。
一股熟悉又新鮮的文學勢力正逐漸引起關注——農民工作家和他們創作的農民工小說。
自1984年林堅發表短篇小說《深夜,海邊有一個人》以來,二十余年間農民工群體創作不斷。2010年,這個群體甚至誕生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得主——王十月。
2009年末,四川籍農民工周述恒以其45萬字的長篇小說《中國式民工》走入公眾視野。2011年9月,19歲離家打工,如今已43歲的王子群再次帶來驚喜:描寫農民工情感問題的21萬字小說《臨時夫妻》出版。
對這些新近崛起的農民工作家,我們無意過度闡釋或揣測他們的所思所感,而更愿將說話的權利交給他們,把傾聽的責任留給自己。
向外界展現群體境況的同時,也改變著群體內部的文化環境
記者:作為農民工,為什么選擇寫作?
王子群:最早是愛好,后來,生活了一段時間,自己會有很多觀點,心里有話想說出來,但又沒什么渠道讓你說,就想寫東西了。
我記得中學時,每篇課文,老師都會講作家怎么樣怎么樣,我那時候就覺得作家太了不起、太好了,心里就想當作家。19歲,因為母親得病退學去打工,十幾年什么都干過,磚瓦廠、建筑隊、水泥廠等等。業余一直都買書看,看多了就會挑剔,感覺這個故事講得不好或者某些地方漏洞百出,就產生自己弄的沖動。那時候也有很多委屈,比如上世紀80年代工地上工頭打你罵你都很正常,很多話就堵在心里。
周述恒:農民工寫作,大部分人都是想傾訴和表達一些東西,不吐不快,也有極少數人是覺得寫書能出版,沖著名利去做。
我當時寫的時候,沒想過能出版,只想找幾個工友,拍個花錢不多的簡單電影,真真切切展現我們的生活,記錄農民工30年來的變遷和發展。別人記錄不一定真實,我們自己來記錄可能更真實。
一直以來,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工有的只是與其龐大數量不相匹配的“音量”。談到作為一名農民工創作小說的過程,王子群和周述恒都提及來自身邊的巨大阻力。比起抽煙喝酒、打牌賭博,讀書寫作竟一度被視為更難接受的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