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標準偏低的疑問,財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長孫光奇回答網民提問。孫光奇稱,營養午餐的標準要與目前的國情相適應,3元錢的標準是經過反復研究考慮的,希望各方面能夠理解。(1月5日中國新聞網)
針對農村特困地區中小學生的午餐營養問題,國家出臺了相關的補助措施,目的是為了增強這些地區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減輕特困家庭的家庭負擔,是一件大好事,社會各界給予高度關注也在情理之中。但就補助金額多少的問題,肯定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3元錢的補助到底少不少(可以肯定,3元錢補助肯定不是多不多的問題),相信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會在心里有自己的判斷。財政部教科文司的官員在關于3塊錢補助到底少不少的問題上,又拋出了我們常見的“國情論”,而且列出了一二三四條與國情論相對應的理由相互佐證,筆者認真通讀了這幾條理由,感覺該官員所說的國情,其實還有另一面也可以拿出來說說。
首先,財政部該副司長稱,3塊錢的測算是基于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水平分析,因為“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081元,試點地區應該比這個數還要低,因為那是全國平均數,試點地區都是非常困難的。”這個說法是沒錯,可是這農村人均食品消費的具體構成恐怕不是1081元所能包括的,根據筆者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好像除了生活日用品,農民的日常食品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的,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食品加工點多了,但困難地區的農民食品購買還是以糧食出賣之后購買得來,所以基本上所謂的食品支出的核算還是在農戶家庭內部所種糧食的自給數量,在自產自用之外的花銷加上自身種植的農作物價值,肯定要高于1081元這個數字。而且筆者認為,全國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的統計結果和這3元錢的營養午餐補貼并不具備可比性,因為各個省市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相差很大,取這樣的平均數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