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月7日報道:(龐書緯、文貽煒)一月正是青藏高原上最冷的時節。在2010年“4·14”地震中受災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戶外的氣溫已經降到將近零下20。然而,在結古鎮代格村村民彭毛家的溫室里,蘿卜、油麥菜、西紅柿等長勢喜人。
“去年光溫室就收入上萬塊錢。今年春節前還能收一茬菜,到時候可以賣個好價錢。感謝政府,特別要感謝繆教授。”彭毛對記者說。
彭毛所說的繆教授,就是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科研處處長、著名高原農業專家繆祥輝。
據玉樹州政府干事扎西介紹,在2010年地震之前,整個玉樹州只有結古鎮周邊有零星幾十座溫室,加上玉樹距離青海東部農業區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蔬菜供應非常緊張。平時吃的菜都靠汽車運,遇上大雪封路,大半個月都吃不上新鮮菜。
然而就是這幾十座溫室,在地震中幾乎全部被毀。吃上蔬菜,對于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而言,已是一種奢望。
此時,以繆祥輝為首的專家組來了。在代格村,繆祥輝和同事們經過考察,認為代格村災后的農業生產必須有新起點、高標準,必須走科技農業的路子。
短短幾天,繆祥輝他們就制定出“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定位、高質量推進”的科技重建思路,力爭在代格村建設一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打造科技先導型的災后重建樣板。這個想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
然而工作剛剛開始,困難就接踵而至。災后的代格村一片狼藉,生產生活一度處于混亂狀態,加上藏族群眾有親人去世49天內不動土的習俗,工作開展阻力很大。為此,繆祥輝不顧旅途勞頓,走村串戶,一家一戶地動員農戶開展生產自救。由于語言不通,工作剛開始進展緩慢,但他毫不氣餒,經過幾天的努力,30余戶群眾被動員起來了,大家一邊種植科技人員帶去的土豆、青稞良種,一邊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動手建設溫室和塑料大棚。
沒有水,就自己動手打井取水;人手不夠,繆祥輝就帶著科技人員,親手一畝一畝地鋪設薄膜,一畦一畦地播種菜種,一棵一棵地澆灌希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