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大豆價格走出了偏倒v字路線。
由于種植收益低導致種植面積下降,預期產量減少及天氣升水因素決定了大豆基本面的基本向好,內外盤價格在去年8月底9月初達到全年最高點。但由于2011年下半年國際宏觀層面事件不斷、天氣好轉、消費力下降等因素,國際大豆價格連續破位不斷創新低。
2012年,多國大選、歐債危機給上半年的宏觀經濟增添變數。雖然美國和中國的大豆減產,但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產量有望再創新高。
大豆價格走勢回首
前段內外價格如影隨形后期現分歧
回顧2011年國內外大豆市場的價格走勢,我們可以分為前后兩段來看。
年初至8月底是前半段。在2011年9月之前國內外大豆價格走勢均呈現寬幅震蕩、緩慢上升的勢態,在9月初達到全年最高點。這一階段多空因素交織,基本面與宏觀經濟相互角力,終結了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農產品價格集體上攻的行情。
前期寬幅震蕩緩慢上升
這段時間,國內外大豆基本面向好,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豆種植收益低導致種植面積下降,預期產量減少。
由于大豆與玉米的種植緯度大面積重疊,兩者之間的爭地現象由來已久。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新能源、替代能源的需求強勁,國內外玉米乙醇產業快速發展,致使玉米需求量激增,從而不斷抬高玉米價格。由于種植玉米的收益大大超過大豆,利益驅動種植農戶轉向種植玉米。
美國大豆和玉米的比價在去年4月中旬開始的播種時期達到2:1,是2004年以來的次低水平。這種比價致使大豆種植面積減少。
美國農業部(usda)去年8月公布的月報顯示,美國大豆預測收割面積為7380萬英畝,較上月預測減少50萬英畝,美國大豆年終庫存下調至1.55億蒲式耳,較7月預測減少2000萬蒲式耳,減產成為8月末cbot大豆突破14美元/蒲式耳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豆價格達到全年最高。根據最近的美國農業部供需報告,本年度美國大豆的種植面積最終為7370萬英畝,相比上年度的7660萬英畝減少4%.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