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和工信部昨日發布《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對食品安全問題做了重點關注,提出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建立責令召回和退市制度,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實可行,重點推進乳制品、肉類、酒類等行業可追溯體系建設。
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近年來,“地溝油”、“毒奶粉”等引起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廣泛關注。《規劃》中提出,目前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我國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尚不完善,一些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自律意識不強,誠信缺失。
在政策措施一項中,《規劃》表示: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明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堵塞監管漏洞。此外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主動召回、責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確食品召回范圍、召回級別、召回處置等具體規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實可行。
分析稱我國召回制度不完善
2006年,國家發改委在《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提到,鼓勵食品加工企業建立嚴格的食品召回制度,支持流通企業建設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
去年5月23日起,國家質檢總局公開征求《食品召回管理規定》修改意見。征求意見稿規定,食品生產企業發現其生產的食品屬于不安全食品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并在3日內向地方質量監督部門提交食品召回計劃,召回已經銷售的食品。
據悉,在2008年三聚氰胺危機以后,2009年我國將召回制度列入了《食品安全法》。
乳業專家王丁棉昨日表示,“從實施情況來看,我國的召回制度并不完善,缺乏對企業在實施中的監督及召回產品如何處理的監督。此外,也存在國家相關部門職責分配不清的情況。”
關于食品行業可追溯體系建設,王丁棉舉例稱,近期發生的蒙牛致癌風波,企業本應該按照國家對于可追溯體系建設的要求,向公眾公布問題飼料來源的查詢追溯,但企業至今未公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