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產業一體化將創造多贏局面——訪著名澳籍華人經濟學家郭生祥
新華網悉尼1月12日報道:(記者傅云威)今年是中澳建交四十周年。四十年來,雙邊經貿往來日益密切,鋼鐵、煤炭等產業依存度達到空前水平。與此同時,近年來這些產業所面臨的矛盾和挑戰也更多暴露出來。
對此,著名澳籍華人經濟學家郭生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澳兩國推動相關產業一體化的時機已經成熟。邁出這一步,將有利于構建產業互惠關系,理順兩國經貿關系,助益地區和全球經濟。
郭生祥說,中澳鋼鐵產業就關聯度而言是上下游關系,二者緊密相連,但因不屬同一市場和實體,二者權益隔絕,糾紛不斷,并已阻礙兩國產業、經濟健康發展,其惡性溢價在本輪經濟金融危機中暴露無余,產業失衡的矛盾亟待破解。
他舉例說,西澳大利亞是中國鋼鐵產業的重要原料來源地,伴隨近年來鐵礦價格飆漲,中國不少鋼企在盈虧平衡點附近慘淡經營,而盤踞西澳的跨國礦業巨頭早已賺得盆滿缽滿。表面看來,中國人買單,澳洲人得利,其實這種局面同樣損害澳大利亞長遠利益。
由于礦業畸形膨脹,澳經濟已經表現出經濟學中所謂的“荷蘭病”癥候:在單一的礦業繁榮影響下,澳元匯率高漲,通脹高企,已開始削弱農業、制造業、旅游業和教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礦業獨大已成為制約澳經濟全面健康發展的累贅,圍繞資源稅的博弈近年來甚至影響到了澳政局穩定。
郭生祥表示,經濟形勢向好時,礦商賺取超額利潤,鋼廠慘淡經營;經濟形勢下行時則是另一番失衡局面。這種冷暖不均的局面顯然不利于產業持續發展,更會給中澳兩國經濟帶來深遠而嚴重的波動損害。
他認為,破題之道在于,中國鋼鐵巨頭與澳大利亞主要鐵礦和煤炭公司成立一家聯合基金,促進對上下游產業共同持股,推進全行業鏈產權、收益一體化,最終實現跨境高度融合;兩國在礦業、鋼鐵、能源、建筑、建材等相關行業實行免關稅政策,消除配額限制,率先建成自由貿易區。
展望一體化前景,郭生祥預測說,中澳實現產業一體化后,飆漲的礦產品價格可望回歸到可持續的合理水平,澳大利亞經濟避免“礦業獨大、百業凋敝”的困局,礦業勞動力成本畸高的問題得以終結,通脹水平可控,宏觀經濟環境健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