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一首小詩。詩人采用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
自古以來,中草藥多生長在深山密林。忻州境內多山,海拔高低懸殊,形成了獨特的多樣化的氣候特征,為400多種藥用植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長環境。境內東西兩大山系五臺山和管涔山向來就是多種中藥材的生長和采集地。近年來,政府號召、林業部門組織有條件地區的農民種植中藥材,全市2011年新種藥材面積達到4萬多畝。繁峙縣2010年在小梨峪村集中連片試種柴胡500畝成功后,2011年分別在杏園鄉公主村和集義莊鄉大宋峪村試驗推廣種植600畝。五寨縣2010年試種草紅花10畝取得成功后,2011年推廣種植300畝,畝產干花15公斤,畝收入1230元。定襄縣2011年種植菊芋300畝,畝產1000公斤,畝產值1500元。這些新藥材市場需求量較大,價值較高,而且管理方便,采挖簡單,藥農也見到了實惠。截至目前,忻州市中藥材農民經濟合作社發展到27個,這些專業合作社不僅帶動了中藥材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而且逐步招商引資,興辦加工企業,完善了中藥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
但跟玉米豐產方、設施農業建設比起來,忻州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還面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發展速度慢、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忻州市中藥材產業經過10年的發展,總面積一直徘徊在10萬畝左右,沒有大的發展。全市的中藥材種植結構中,黃芪6萬余畝,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三,其余的40余個種類根本談不上規模,適應市場變化能力不強,必然導致忻州中藥材生產效益不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