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須珍研究員在湖北省武漢市年會上通報:2011年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篩選出32個適宜不同生態區域在不同耕作制度下種植的廣適、多抗、專用食用豆優良品種,培育并審(鑒)定新品種26個,研究集成機械化管理、間作套種、抗旱節水、稻茬免耕等適宜不同耕作制度的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10套。
程須珍介紹說,一年來,在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全體人員的努力下,收集我國傳統地方品種、現代育成品種和國外引進品種260個,從中選出140個優良品種,在24個綜合試驗站和7個崗位設置70個試點進行品種適應性聯合鑒定試驗,篩選出冀綠7號、品紅2000-107、品蕓2號、青海12號、草原276等28個適宜不同生態區種植的優良品種。通過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及抗性和加工品質評價,篩選出適合機械化耕作的龍蕓豆5號、中綠5號等;適宜間套種的綠豆冀綠7號、保綠942、中綠5號等;抗旱綠豆中綠5號等;抗葉斑病綠豆中綠5號、中綠8號等;抗蟲綠豆晉綠豆3號等;豆沙加工型小豆中紅6號、保紅947,綠豆中綠10號、白綠8號等專用品種。體系還研究集成蕓豆、綠豆、小豆機械化生產、華北及東北區綠豆—玉米間作套種、西北區蠶豆—玉米的間作套種、西南區蕓豆—玉米間作套種、西北區抗旱節水栽培、西南區冬閑田蠶豆稻田免耕等輕簡化實用技術10套,經在長春、唐山、合肥、南陽、重慶、成都、畢節等相關試驗站示范,比傳統種植模式增產10%左右,為提高食用豆產量水平提供了技術保障。
2011年體系建立起一支學科齊全的研發隊伍,并調查了主產區豆象發生種類、分布區域及為害情況,提出綜合防控技術措施,還篩選出20份抗豆象優異種質;提出白粉病、赤斑病、葉斑病、細菌性疫病等重要病害綜合防控技術3套,篩選出116份抗病種質;鑒定出綠豆、小豆降血糖等功能成分,篩選出14份高功效成分含量種質,研發出相關新產品,建立完善16個產業基礎數據庫。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