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食品安全流動監測車上街為市民服務羊城晚報記者何奔攝
羊城晚報記者曾頌薛江華張小磊
把脈城市病
越來越多食品打著“純天然、無污染”的旗號上市,越來越多城里人懷念傳統的耕作方式。為什么在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水果、牛奶、大米紛紛失去了應有的美味,且糅進了各種名字拗口的化學品?是什么驅趕著廣州、深圳市民下鄉買青菜、遠赴香港買奶粉?
今年省兩會上,部分政協委員和學者有更深的思考既然一衣帶水的香港能管好食品安全,廣東也一定有能力,關鍵是傳統的行政思路要做出改變,監管部門是時候“換換腦”了。
尷尬:
城里吃得不如農村放心
“我家很久沒買過米了,經常去親戚家運。”聊起食品安全,家住天河區某樓盤的朱先生對羊城晚報記者說。他20年前離開從化農村進城打工,現在經營一家小超市,卻從來不吃自己賣的米。家里米袋一空,他就開車回老家找堂兄堂弟,背回一袋袋“私家米”。
“以前我們村有人在城里工作,好像全家臉上都有光;現在反過來了,城里人都希望鄉下有親戚,能經常吃到新鮮的水果、青菜,偶爾抓幾只農家雞、帶幾斤土豬肉,好吃又放心。”
據記者調查,像朱先生這樣喜歡“農家飯菜”的人不少。一些沒有鄉下親戚的城里人,甚至以小區為單位,定點到農村采購農產品。如今北京、廣州、上海都出現了一種“社區支持農業”案例:城里消費者與某個鄉村締結采購協議,集資幫助農民搞有機生產,并定期下鄉收購所產作物。
顯然,是三聚氰胺、孔雀綠、黃曲霉素等化學品造就了這種尷尬。2011年的“雙匯瘦肉精”、“蒙牛致癌奶”、“百萬噸地溝油入粵”等事件,交替刷新著人們對食品工業的疑慮。
在一個名為“食事實說”的公益網站上,赫然出現“廣東地區截至目前已有食品安全事件114件,占全國食品安全的13%。”昨日記者登錄該網站,發現頁面上有此歡迎詞。細看之下,原來該網站所統計的“事件數量”實為相關報道的數量,諸如“小作坊生產毒腸粉”、“動物內臟煉油”、“養雞場感染疫病”等新聞頻繁見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