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沸沸揚揚的歐債危機中,德國經濟引人注目。新華社近日有報道稱,鑒于德國的優異表現,投資者對其國債需求強勁,以致該國首次以負利率發行約合50億美元的半年期國債。這意味投資者借錢給德國政府,還得自己倒貼利息。這看似荒誕的現象令德國金融局也大感驚訝。
德國成為歐洲經濟的中堅,不是偶然的。一直以來,德國都以實體經濟的高度發達而著稱于世。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襲來時,虛擬經濟盛行的那些國家,無不受到巨大沖擊,險象環生。而“德國戰車”憑借其穩健的實體經濟做支撐,在金融危機面前屹立不倒。
中國經濟在世界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也受益于實體經濟的強大。2011年,中國經濟比上年增長9.2%,人民網轉載香港《大公報》社評,說更突出了在憂患時刻中國的一枝獨秀形象。中國經濟實力日強,其國際影響力日高,去年數據良佳對全球市場應是利好因素,而世界對中國的拉動亦寄予厚望。
前些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定下“調子”: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牢記這一論斷,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就能實現穩中求進的各項目標。
當然,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者,并不是有你無我的對立關系。關鍵在于把握好二者的關系,以使它們互相促進,而不是脫節和分離。國際金融危機給世人的深刻警示是,沒有強大實體經濟做支撐的虛擬經濟,多半是鏡花水月。特別對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實體經濟才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有句老話說得好,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