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西頻道1月14日報道:(記者李斌盧羨婷)時值隆冬時節,地處中國西南云貴高原邊緣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天寒地凍。而在獨峒鄉獨峒村一座掛有“三江侗族農民畫傳承基地”的木樓里卻暖意融融,一群農民趁著農閑,正在用平時拿鋤頭的手拿起畫筆,描繪著侗鄉春的希望、夏的忙碌、秋的收獲……
一對男女踢毽子、兩只公雞在斗戲、風雨橋上觀斗牛、鼓樓坪里唱情歌、打谷場上歌聲歡、吊腳樓中醉酒人……侗鄉民風民俗、田園山水,在這群農民的手下變得栩栩如生。
很難想象,這些構思獨特、色彩斑斕、形象逼真、新穎別致的畫作是出自農民之手。更難想象很多農民畫作出自簡陋的條件下:1元錢一支的畫筆、幾毛錢一張的畫紙,爛碗碟充當調色板。
他們在煤油燈下搞創作,用鍋墨、藍靛等作為顏料,樹枝、樹皮做畫筆,以近似“涂鴉”的夸張手法、濃烈的色彩描繪侗鄉民眾的生產生活。創作的熱情,絢爛的色彩,鋪陳于粗陋的飯桌。昏暗的煤油燈,掩不住他們對明亮色彩的追求和向往。
從這棟木樓里繪出的作品,早已走出了深山侗寨,走進城市的博物館、賓館,還吸引了德國、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前來參觀并購畫收藏。
在三江超大木結構建筑“侗鄉鳥巢”里,有一副長125米、寬2.5米的世界上最長農民畫,這是獨峒鄉農民畫學會20多個會員歷經兩個多月創作完成的,表現了侗家優美的自然景觀以及生產生活民俗風情。
“三江農民畫已走向國內外市場,有2000多幅農民畫作被文化部送給各國使館收藏,500多幅畫作被各地博物館收藏。”三江縣副縣長唐利林說。
據介紹,2008年,侗族農民畫進京參加了“迎奧運中國農民藝術展”,其中4幅作品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永久收藏;三江農民畫還被送到北京、上海、香港以及東盟國家展出。除此之外,還有近2萬幅走進了景區、酒店、賓館和家庭作為裝飾品。
“三江農民畫原來一般畫在侗族鼓樓、風雨橋里,一代代傳承下來形成了現在的農民畫。”三江農民畫傳承人吳述更說,這些農民畫作者大都是忙時耕作閑時繪畫的農民,他們當中有夫妻、父子、也有祖孫幾代都進行農民畫創作的,雖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他們對侗族生產生活習俗和民間故事非常熟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