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莊稼病”
每年損失糧食500億斤左右
人病了會怎樣?大家明白。近些年,動物疫病妨害公共安全,也已眾所周知。但農作物病了會有什么后果?或許大眾知之甚少。農作物病蟲害,不僅威脅糧食安全,如果應對不當,還將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類健康。
“這蟲子真是太厲害了,咬上一口,玉米苗就活不成了。”說起2011年7月份“二點委夜蛾”來襲的情形,河北安新縣大王鎮北六村村民李連科連說可怕,“頭一次遇到那個蛾子,沒想到繁殖這么快,難對付,打了兩遍農藥都不管用,花了不少錢,還是減產三成。”
農業部監測顯示,7月上旬,“二點委夜蛾”在黃淮海夏玉米苗期大面積突發,涉及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山西6省295個縣區,發生面積3215萬畝,占6省夏播玉米面積的21%。
事實上,近10年來,受異常氣候等因素影響,蝗蟲、稻飛虱、小麥條銹病等農作物病蟲害呈現多發、重發和頻發態勢。2002年,小麥條銹病嚴重流行,發生面積9000多萬畝,占種植面積30%;2005年,稻飛虱發生面積達5000多萬畝,成災面積近1000萬畝。
肆虐的病蟲害成為糧食生產的“心病”。據統計,全國病、蟲、草、鼠害年均發生面積70億畝次,每年損失糧食500億斤左右。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防治是技術含量最高、勞動強度最大、風險控制最難的環節。許多病蟲害具有跨國界、跨區域遷飛和流行的特點,農民一家一戶難以應對,常常出現“漏治一點,危害一片”現象。加之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短缺,病蟲害防治成為當前農業生產者遇到的一大難題。
山東臨沂市郯城縣東五湖村村支書倪瑞之說,在農村,農民使用的大都是小型噴霧器,常會因打藥時機沒掌握好,防護措施不到位而導致中毒。
眼下,如何安全高效地防病治蟲害,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大問題。
一家一戶防治難
專業化防治效率高,每年蟲口奪糧1700億斤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