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溝油”生產與銷售鏈條的一次次曝光,讓群眾一次次陷入對食品安全的憂慮中。在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委員張華俊遞交提案表示,治理“地溝油”要擺脫“喊打”,真真正正地“狠打”,并建議治理“地溝油”須攻克檢測關,實行價格補償、提煉物回購等措施,斬斷其利益鏈條。
真假難辨 “地溝油”檢測亟待攻克推薦閱讀組圖:致敬春晚30年 回顧歷年春晚小品笑星主心骨 標普調降法國等9國評級 希臘一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400% 鐘山:對完成全年外貿任務有信心 蘋果排隊搶購者九成是托(圖)張紹剛與女海歸互掐視頻爆紅(圖)[股神爭霸] 漲停王浮出水面卞洪登:房價還有很大上漲空間
張華俊說,屢禁不絕的“地溝油”在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的同時,其真假難辨的詭異,更給人們帶來恐慌。而更讓人憂心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能夠檢測出“地溝油”的方法。
“專家曾教給大家一些基本的鑒別方法,像看、聞、嘗等,但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驅動下,偽裝的詭術日漸"精湛",制造出越來越難檢測出的"地溝油"。”張華俊說,這一現狀對于消費者來說,意味著在消費、選購食用油時,無法避免困惑與無奈。
他認為,“地溝油”檢測手段滯后的現狀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而破解這一難題的責任,應由衛生、科技、工商、質檢等職能部門共同承擔。職能部門應本著對民眾身體健康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利用現有科技手段,攻克“地溝油”檢測難關。
處罰太輕 不能只“喊打”要“狠打”
比攻克檢測關更為迫切的,是需要執法部門加大對“地溝油”的打擊治理力度。張華俊表示,根據法律規定,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要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的,最高可處10萬元罰款。
“可現實中呢?真正給予嚴厲處罰的,還是太少太少。”張華俊說,對于“地溝油”,社會各界不能只滿足于“喊打”,而是要“真打”、“狠打”,只有這樣,才有望從“地溝油”的危害中擺脫出來。
源頭治理 有償回收斬斷黑心鏈條
來源:西安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