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全器
翠玉白菜背面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兆華稱
現在幾百萬的翡翠比它不知好多少倍
說起臺北故宮的館藏,估計不少人會首先想起“翠玉白菜”。在民間傳說中,它與清末的宮闈紛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秘聞和大事件糾結在一起,被傳得神乎其神。大陸游客到臺灣旅游,必去臺北故宮,去臺北故宮則必看翠玉白菜。在去年的臺北故宮壓軸大展“國寶總動員”中,它也赫然位列百件“國寶”之中,并享受獨特的待遇置身于獨立展廳,觀眾需排隊才能一覽它的尊容。那么,這翠玉白菜是何“神器”?在瑰寶云集的臺北故宮中,它躋身“國寶”之列是否名副其實?價值又是多少?
采寫
記者卜松竹、吳聿立
“寶石盆景”人氣旺
蔡玫芬(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
“寶石盆景”人氣旺
蔡玫芬告訴記者,實際上之前故宮一直沒有將翠玉白菜放在“國寶”當中,此次入選“國寶”大展,主要是考慮到它的“人氣性”。在“國寶總動員”的公眾票選活動中,“翠玉白菜”榮膺頭名,“它幾乎成了臺北故宮的‘行銷專員一樣,每次展覽時都備受矚目”。從赴臺文物最早落腳的臺中一直到臺北,很多人點名要看它。復制品也賣得很好。
這件長18.7cm,厚5.07cm,寬9.1cm,以半綠、半白的翠玉為材的巧雕作品,據推測可能是光緒帝瑾妃的嫁妝。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它是陳設在永和宮內、栽種于小盆中的“寶石盆景”。蔡玫芬說,從材料上言,的確算不得“頂好”,不算很大塊,綠、白分布也并不均勻。但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巧思”和歷史文化內涵上。如果按照一般設計,琢成瓶罐鐲佩,則將會因為其裂璺、斑塊,而被視為多瑕的劣材。但玉工卻巧妙地借助了白菜的造型綠色部分琢成菜葉,白色部分雕為菜梗,裂璺藏在葉脈中,斑塊被安排為經霜的痕跡,材料本身的缺陷通過創作者的用心與創意,轉化為有魅力的藝術品?;蛟S有時人們會覺得,這件作品純為一件寫實之作,并無“升華”。但如果細心觀察匠人的布置,則會體會其苦心孤詣的設計意圖。從工藝上說,如葉片邊緣透光部分的處理等,也算得“上上之作”,是體現了當時民間工藝美術創作水準的作品。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