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曉恩徐賢飛
發自金華五一路菜場
金華的“馬大嫂”們,再也不用到濕漉漉、臟兮兮的菜市場上買菜了。這幾日,我們連續走訪了金華市區幾家菜市場,發現菜市場都已完成改造升級,環境整潔,地面干凈,就連最臟、異味最濃的魚區,也變得干干凈凈,沒有積水。
“這都虧了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賣菜的也能享受到這么好的經營環境。”在改造一新的五一路菜市場,攤主王濤剛賣了個蘿卜,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從電子秤上打了張小票。
“拿著小票就可以查出這個蘿卜是哪天進貨的,從哪里進貨的,可先進呢!”顧客何方在查詢機上演示了一番。通過掃描小票上的電子條碼,關于這個蘿卜的“前世今生”,都明明白白寫在顯示屏上。
五一路菜市場原是金華最老的菜場之一,簡易的大棚,一年四季濕漉漉的地板,不知讓多少市民摔過跤。這樣的老市場在金華還有很多。
去年初,金華市決定對市區23個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從建筑裝修,到室內供電、排水、垃圾處理、通風等設施,制定出一套較為科學的提升標準,由財政按照各個市場改造的程度,進行補貼。
五一路菜市場是去年9月停業改造,12月重新開業。市場經理李偉躍說,重新開業后,客流比原來增加了四分之一。
去年,金華市把“菜籃子”工程作為市區十項重點實事之一。在新增蔬菜種植面積,加大對老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的同時,金華市尤為重視菜市場的合理化布局,讓供銷社、市場管理中心等“國字號”進入市場,平抑菜價。
在小碼頭便民小菜店,市民張女士挑了一把青菜、兩個西紅柿。她說,這個小菜店就在家門口,“一天一買,又新鮮又便宜!”
據悉,23個老農貿市場已有8個完成改造升級,另外15個預計今年能夠陸續完工。17個便民小菜店都已完成布局,開門營業。另外兩個大型的“供銷農超”市場,一個在去年底已開張營業,另一個也將在近日開張。
來源:浙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