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剛李東梅高菲尚陵彬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川流不息的車輛,轟鳴不絕的機器,忙碌不停的工人,時時都能觸摸到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的跳動脈搏,處處都能感受到一股股大項目推動大發展的勁風熱潮。2011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區在加快轉型中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3億元,增長13.4%,是新世紀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這其中,工業經濟功不可沒。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們熱議經濟發展,牽住工業發展的“牛鼻子”成為推動我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共識。
幫助企業“節流”,更要幫助“開源”
鄧有明代表認為,盡管我區工業經濟企穩向好的局面逐步得到確立,但多年來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影響和制約了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金融危機時期,我區的一些企業尤其是出口型企業都經歷了“陣痛”,但是應該將危機視為提升企業做大做強的“試金石”,政府應該積極利用“財政杠桿”引導產業發展,通過提高工業投入強化高端產業的吸引力,鼓勵企業運用企業債券、股權融資等多種手段解決融資難題,使金融創新成為推動工業快速成長的重要力量。
鄧有明認為,企業應主動擔當社會公民責任,不能成為片面追求利潤的“經濟動物”,應主動創新人力資源管理方式,構建學習型團隊集體,在員工培訓上舍得花錢,與其到招聘現場使出渾身解數招人攬人,不如從現在開始就善待員工,實現企業與員工共贏。對于最具經濟活力的中小企業的扶持,鄧有明建議,不僅要幫助他們“節流”,例如減稅減負,更要“開源”,幫助他們解決“銷售難”的問題。建議推動中小企業轉變營銷方式,解決中小企業銷售難的問題,并出臺相關完善的扶持政策對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就業以及下崗再就業群體搭建平臺,著力解決就業難問題。
堅持長短結合,在結構調整中“掘金”
來源:寧夏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