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重慶萬州城區,汽車折入山路,沿長江逶迤西行。一個半小時,高爬低走56公里,瀼渡鎮高村終于出現在冬日的薄霧中。
一進這個因三峽庫區蓄水而原地后靠的移民村,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1月13日正逢臘月二十,村頭有戶農家在迎親。村委會一側的籃球場上,腰鼓隊在排練,春節期間,村里的戲要演一天。我們帶著參觀新建“農家書屋”、標準化葡萄園的喜悅,去旁聽村里年前最后一次院壩會。
院壩會是重慶農村的一種習俗,當地近年把它作為發揚基層民主、干群互動的有效形式。農家小院,十來條板凳,男女老少幾十口或坐或站,有說有笑。“春回大地迎來萬紫千紅,民步小康運走一窮二白”,村支書劉祿發指著墻上的大紅春聯說,今天院壩會的主題就是“過年”。
聽說我們是北京來的記者,村民們紛紛打開“話匣子”。
老人們用工程前后的變化進行對比。79歲的彭善慶說:“沒建三峽大壩前,我們村家家茅草屋,現在800多戶,戶戶小樓房;過去吃水用肩挑,現在水龍頭一擰水就來;原來一家一戶種地,現在企業辦到村里,連我們老年人也能在家門口掙錢,這日子還有啥不滿意的呢?”
“新年還有啥子心愿嘛?”入鄉隨俗的記者也說起了重慶話。
“能不能給裝點健身器材?村里建的籃球場,老年人玩不動嘛!”老人說得實在。
坐在一旁的匯農公司董事長唐榮立刻起身:“這事包在我身上。”這個公司兩年多前從成都來參與三峽發展,“公司+農戶”,3800多畝葡萄基地如今在移民村建成,農民收入有了保障。
“我代表年輕人說兩句!”高村5組的劉進在三峽工程建成后去了廣東打工,前些天回來過年。他大聲說:“村里和外面的最大差別,就是交通太不方便,我想留下搞農家樂,可車子進不來,沒得客人,希望江邊公路早點修好。”
“我想爸爸媽媽能早些回來過年。”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牟鳳小姑娘,憋得小臉兒通紅。一旁的陳桂全老人接過話頭:“巴望有更多的廠子開到鄉村,娃兒們不出遠門也能上班,這樣,‘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就少嘍。”
36歲的張學勇站在人群后面,情緒有些低落:“我是一個失業者,想新年找份新工作。”話音剛落,唐榮再次表態:“你想創業,我們全力幫你,現場就可以簽約。”聽到這兒,張學勇連連點頭。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