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里木在扎鋼筋。
本報記者王漢超攝
1月15日下午3點,河南鄧州南水北調中線湍河渡槽工程工地。吊裝機起起落落,工程車來來往往,空氣里彌漫著黃土的味道。薄霧籠罩著工地,氣溫降至零下5攝氏度,35歲的回族小伙兒馬克里木正和他的工友在巨型造槽機上緊張作業……
馬克里木徒手將一捆鋼筋牢牢扎在一起,一雙粗黑的大手凍出了好幾道口子。“戴手套干活,總是不得勁。”他憨厚地笑笑,滿不在乎。
2011年6月,馬克里木和20多個甘肅臨夏的老鄉一起加入到湍河渡槽工程部鋼筋班,從此一直沒回過家。“春節放假也不回了,就在工地上歇幾天。”他說,“我的老鄉大多也不回家:一是回家的路太擁擠;二是工地上組織了不少活動,很熱鬧。”和我們匆匆聊了幾句,他又一頭鉆進鋼筋密布的造槽機。
湍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最大的渡槽工程。據項目部負責人陳謀建介紹,所謂“湍河渡槽”,形象地說,就是在湍河上方搭建一個“水立交”。由丹江口引來的水經過這個空中通道越過寬闊的湍河,繼續北去。
湍河渡槽工程2010年12月28日正式開工,經過108天的緊張奮戰,目前已完成342根樁基灌注施工任務。放眼望去,一根根混凝土澆筑的巨大樁基巍然挺立,像一雙雙“大手”托舉起“u形”混凝土渡槽。每個渡槽有多重?1600噸!將來通水之后,每個渡槽的重量將達到2000噸。
真正的施工難點就在渡槽的建設上。湍河渡槽創下了世界紀錄:單槽跨度最大,達到40米。不僅如此,湍河渡槽的技術難度也是“世界級”的。這個龐然大物,高7.23米、寬9米,而且最薄處僅35厘米。它們采用的是全預應力現澆混凝土結構。
為了澆筑“u形”混凝土渡槽,項目部專門設計了3臺巨型造槽機。這在渡槽工程建設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據介紹,如果采用常規工藝施工,大約需要150天時間;借助造槽機,只需40天即可完工,工期大大縮短。造槽機為船艙構造,足有七八層樓高、100多米長,通體橙紅色。艙體外,工人在噴涂保溫材料;艙體內焊花四濺,鋼筋密布,工人們各司其職,緊張有序。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