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東梅
如何保證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自治區人大代表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代表聲音】
自治區人大代表、自治區發改委主任袁進琳說:“春季給稻田插秧,川區的女人挽起褲腿就下田,一些山區女人卻推三阻四。但川區人跟浙江人比起來,吃苦的精神還是差一些,浙江的木匠帶著手藝闖天涯,推刨子的速度比機器還快。浙江人卻說自己不如香港人,你看人家香港人多能吃苦……越是發達的地方越能吃苦,所以要讓移民忙起來。”
袁進琳說:“作為山區老鄉,我們換位思考一下,誰從一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搬遷出來,心里多少都會有點不舍。但是要不斷適應,不斷完善,你不適應環境,環境就淘汰你。要提高移民素質,把教育落實到每一戶移民身上,一開始就培養移民的好習慣。同時要加大對干部的廉政教育,確保生態移民工作的風清氣正。”
【連線部門】
自治區移民局局長吳占東告訴記者,今年,自治區規劃搬遷7萬移民,開工建設9萬移民的住房及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任務艱巨。吳占東說,產業發展是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關鍵。今年自治區計劃完成1.9萬畝設施農業、2萬人勞務移民,推廣11萬畝特色農業,培訓5.3萬移民,重點解決移民致富的技術、資金和機制問題,確保生態移民工作健康、順利、有序推進。
來源:寧夏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