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又名黃藍、紅藍、紅藍花、草紅花、刺紅花及紅花草,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作物。中國栽培紅花歷史悠久,自漢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在寧夏,曾幾何時,紅花則成為寧夏進貢的頭等貢品,紅花渠也因大面積種植紅花而得名。那么紅花種植是何時大面積退出寧夏的呢?
進貢的那些事兒
張志軍/文
明代,寧夏對紅花種植極為重視
寧夏城(即銀川古城,下同)種植紅花的歷史悠久,且品質聞名全國。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在唐代時,紅花就是靈州的貢品;西夏時期,紅花是與宋朝貿易的主要物資,元代詩人描述西夏女子有這樣的詩句:“賀蘭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染衣光如霞……”,描繪的便是西夏女子用紅花染衣的情景;元代時,鑒于寧夏紅花種植面積過大,元世祖專門下令把紅花田全部改種稻麥,但是仍沒杜絕紅花的種植;進入明代以后,紅花則成為了銀川地區進貢的頭等貢品。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國朝歲貢紅花、馬。任土作貢,王制之常,豈以厲民。但馬為之貢,猶易為力;惟紅花,歲役數千夫始竟其事。所貢止五百斤,其織染之資固不籍此而足,人實不勝其困。嘉靖元年,給事中張翀悉其弊,奏止之。迄今人以為便。”
從各種史料的記述中可以看出,在明代,寧夏對紅花種植是極為重視的:據《弘治寧夏新志》記載:“紅花田,六頃七十二畝,每年種收紅花進貢,太監、總兵領之。”至于這“六頃七十二畝”紅花田的具體位置,史料上沒有交代,但稍晚的《萬歷朔方新志》記載:“紅花寺,在清和門外七里許……”從這段記述推測,紅花寺的大致位置應該在今銀川市興慶區大新中學附近。修建紅花寺的目的,是祈望神靈保佑紅花種植風調雨順。按照常理,紅花寺應該建在紅花田畔或者紅花田附近。
來源:新消息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