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威訊(記者馬順龍)2011年,武威市通過發展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188元,比上年增長14%。農業結構調整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387元。
武威市確立了“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生產模式,實施了“2211”工程。即力爭實現戶均2畝棚、戶均2畝經濟林、人均1畝高效大田、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全市上下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動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去年全市新開工建設近10萬畝,年底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1萬畝。設施農業生產區域從城郊、平川井水灌區擴展到遠郊、河水灌區和山旱區,發展設施農業的鄉鎮(指揮部)達到94個,占鄉鎮(指揮部)總數的98.9%。武威已建成甘肅最大的日光溫室蔬菜瓜果基地,去年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新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347元。
武威市以牛羊產業大縣建設、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畜禽良種補貼等項目實施為契機,大力發展以設施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全市共建成養殖暖棚1062萬平方米、規模養殖小區(場)2335個,規模養殖戶達到13.6萬戶,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8%以上,畜牧業增加值達到20多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2%。去年,全市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新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528元。
武威市依托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項目,大力發展以釀造葡萄、紅棗、皇冠梨、枸杞等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在區域布局、示范點和基地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2011年,武威市特色林果業新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512元。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3.19萬畝,超額完成了10萬畝的計劃任務,是歷年來工作力度最大、建設規模最大、質量標準最高、示范亮點最多、資金投入最多的一年。
來源:甘肅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