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財政積極落實完善糧食增產財政保障機制,為實現糧食生產“八連增”作出了突出貢獻。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2011年中央財政1萬多億元的“三農”支出中,用于糧食生產相關的投入達到498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用于保護種糧農民和主產區利益的投入達到2871億元,占57.6%;用于支持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投入達到2114億元,占42.4%。同時,為了支持各地及早做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中央財政著力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有力地支持了全年糧食生產。
想方設法調動種糧積極性
對于農民而言,種糧能掙錢才有積極性。2011年中央穩步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包括繼續實施糧食直補政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農民購買先進適用農機,補貼機具種類擴大到12大類46小類180個品目。
對于糧食主產區而言,利益補償機制的實施有效緩解了廣大農民的困難。2011年,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規模,在原有獎勵基礎上,配合開展了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并且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轉移支付力度。
為了有效防范種糧風險,中央還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中央收儲制度和機制,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利益。
集中力量提高綜合產糧能力
2011年,中央大規模增加中央財政通過分成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主要用于在河北等10個省(區)實施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耕地質量。據統計,在全國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支持下,可在全國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428.7萬畝,預計由此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62.8億斤。
中央積極支持800個項目示范縣進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農技推廣示范縣建設等,大力支持農業生產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2年中央財政將按照中央提出的“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的要求,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繼續健全完善糧食增產財政保障機制,促進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