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市場“紅包”行情隨著春節臨近而漸成泡影,美國農業部的一席報告最終將“兔尾”定調為弱勢結構,美元指數強勢則也暗示了豆油價格虛高空間仍存。大豆緊缺時代終結之下,需求料將放緩的豆油期價龍年將難以抬頭。
大豆緊缺時代悄然謝幕
后供需格局偏緊時代,豆油上游原料大豆年末庫存攀升將成常態。美國農業部已連續3個月上調2011/12年度美國大豆期末庫存,1月份供需報告更令市場雪上加霜。數據顯示,美國大豆單產、總產錄得小幅上調,出口預估調降2%,國內使用量削弱,最終導致2011/12年度美國大豆年末庫存升至749萬噸,較市場預測高出18%,繼續朝著不利于價格的方向發展。
自2001/02年度以來,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呈現周期性特點,三年攀升,三年下滑,似乎周期的魔咒在左右著市場。預計2011/12年度至2013/14年度又將迎來庫存消費比向上的三年調整,而這一次也將伴隨著出口需求減緩的邏輯,畢竟南美大豆在全球市場貿易額增加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國內方面,港口大豆庫存增量變大趨勢已不可阻擋,接近700萬噸的龐大庫存使得油脂企業“無豆下鍋”的時代淡出視野,加之壓榨產能的擴張,不管從短周期還是中長周期看,國內豆油供應基本無后顧之憂。
政策市或再演繹
《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可能預示著豆油在國內植物油市場份額中將進入下滑通道。《規劃》提出,到2015年,食用植物油產量達到2440萬噸,其中國產油料產油量提高到1260萬噸;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產量比重明顯提高。國內植物油消費結構可能發生改變,豆油增長速度將進入瓶頸期,未來豆油消費空間或將被花生油、菜籽油等品種侵蝕,或將跟隨整個植物油增速放緩而回落。
來源:財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