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作為一支重要的國資力量,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正式進軍國內食用油終端銷售市場。中儲糧油脂公司總經理劉建民透露,希望未來5年產能達到100萬噸,銷售額100億元,達到1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樣的份額將使其能在終端市場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分析人士認為,外資目前控制國內小包裝食用油零售80%以上的市場份額。作為國家糧油宏觀調控的載體,中儲糧公開涉足食用油終端市場,將有利于穩定食用油價格,或成為我國糧油安全戰略的重要方式。
中儲糧進軍終端強化調控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跨國糧商參股控股了64家,并已控制了我國75%以上的油脂市場原料、加工及食用油供應。我國每年消費的2000多萬噸食用油中,對外依存度已達到70%以上。近幾年,我國食用油市場價格幾次大的波動,與跨國糧油公司對市場的操縱不無關系。國家食用油戰略安全已成為不容回避的議題。
劉建民表示:“加入世貿后,外資企業大舉進軍中國油脂加工領域,中國的許多小企業被并購、淘汰。2010年,國產大豆為1500萬噸,進口大豆5250萬噸。外資企業從進口到加工幾乎實現了一條龍,可以說壟斷了中國的油脂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外資企業在wto規則內參與國內糧油市場競爭,謀求利潤無可厚非。但中國對糧油需求巨大,跨國公司長期掌控這一市場,必定會加大中國糧油市場波動,嚴重影響到國家糧油安全。對外資力量企圖通過影響世界糧油價格和糧油生產結構,達到長期掌控中國市場話語權的目的和行為,必須要有應對措施。
從維護國家糧油食品安全,維護市場穩定的角度,促使一批有實力的國資糧油加工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與外資力量進行抗衡,或許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
中華油脂網主編郭清保分析說:“這兩年食用油價格上漲,包括糧油價格上漲,都是終端小包裝漲價引起的,但是現在國家在成品糧油,也就是小包裝方面,沒有很好的調控載體。所以中儲糧進入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市場調控能力會強一些。”他認為,中儲糧油脂公司推出小包裝食用油,標志著國家調控食用油終端市場的鏈條進一步完善。
油脂漲價潮成誘因
據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從2011年5月份開始,中儲糧就開始在全國各地擴張油脂加工業務。2011年10月26日,中儲糧油脂公司與京糧集團就天津臨港油脂項目達成協議,由中儲糧油脂公司和京糧集團共同出資15億元,建設年處理大豆150萬噸、精煉毛油45萬噸的大型油脂加工廠和規模為35萬噸的儲備庫。劉建民表示,公司籌劃進入小包裝食用油領域已經很久,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油脂漲價潮是中儲糧選擇直接參與市場的誘因之一。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