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10日報道:(記者黃少鶴通訊員雷順號陳啟西)“只有依靠科技,實施規模化種糧,才能讓黃土地里長出‘黃金?!贝汗潉傔^,全國種糧大戶鄧正鐘已勾畫出新年愿景:借助“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與省農科院合作,開辟高科技實驗田。
鄧正鐘是福鼎店下鎮農民。近年來,他把周邊農民的土地進行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濟,積極推廣新技術,走出了一條科學種田致富的新路子,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
“要想多打糧,就得舍得投入?!币幠7N糧初期,由于是在承包地上開發建設,耕地比較零散,難以開展機械化作業。為此,鄧正鐘積極開展土地治理和中低產田改造,改善了田間運輸和作業條件,使大規模機械作業成為可能。
在糧食生產中,鄧正鐘沒少琢磨行業動態?!耙〉昧己玫慕洕б?,就要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種植結構?!睅啄陙恚e極與農業部門、農業科研院所緊密聯系,及時引進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在生產管理上,他不斷摸索、總結適宜本地的種植技術;在農藝措施上,耕地全部采用深松耙茬、免耕,使用綜合滅草、分層施肥和種子包衣等一系列先進農藝措施。
鄧正鐘說:“要想種好糧,有效益,首先要提高單產?!币虼?,他每年都積極參加市、鎮舉辦的科技培訓班,農閑時查閱有關種植的科技資料,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在糧食生長過程中,他邀請農技人員進行田間技術指導,從整地、選種、種子處理、施肥、播種、灌水、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嚴格按科學方法進行管理,從播種到收獲都采用了適應本地土壤、氣候的一系列科學的種植技術,使糧食產量由初期的600公斤上升到近兩年來的1000公斤左右。
為了讓群眾共同致富,他引領創辦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農技推廣、良種繁育、機械化作業、農業信息服務等。去年合作社在東岐村建立了千畝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使水稻平均畝產900公斤以上,實現畝節本增效150多元。
來源:東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