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2月9日消息,(記者車麗安徽臺記者張建亞阜陽臺記者秦春麗)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清華大學和工眾網最新聯合發布了一份《農民工“短工化”就業趨勢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了一組數據:超過60%的農民工更換過工作,四分之一的人在近7個月內更換了工作。農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續時間為2年。那么,“短工化”的背后意味著什么?農民工站在市場的價位天平上,需要社會提高哪些支撐和幫助呢?
在合肥天鵝湖一號小區,保姆阿娟在忙碌了一上午后,終于閑了下來。阿娟過完年剛剛從另外一家轉過來,對新雇主家的環境,她還沒有完全適應。
阿娟:因為那家工資沒有這家高。那家工資是2200,這一家是2600,雖然漲得也不是很多,但是對于我們保姆這一行來講,能漲400塊錢呢,也還好了。這一家呢,人還不錯,阿姨也還很好,對我也很關照。
看得出,吸引阿娟跳槽的是工資是否漲幅。45歲的李強正在合肥市區一家建筑工地吃午飯。過年之后,他已經換了2份工作。指著盒飯里的肉,李強說,這家工地比之前的要好。
李強:按月發,一個月3000多元。都是技術活。重活都有機械,用不著人工。你看哪兒有活就到哪個工地去干,現在又沒有欠賬這一說,都是現錢。年齡大了,只有干這個活。
為什么農民工工作不愿意或者無法長期化呢?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張春蔚表示,這與我國的職業化建設有關。
張春蔚:當我們的很多專業領域都無法實現職業的時候,怎么可能要求農民工完成職業化的歸屬和長期化的期待呢?相反,農民工短期流動的背后使他們成為自由的勞動力,他們的議價能力的提高是中國勞動力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張翼提到,農民工短工化的趨勢在春節前后變得相當劇烈,從事密集型產業勞動的農民工絕大多數簽訂合同的周期為1年。同時,我國的農民工供給數量也大幅度降低。
張翼:農民工在簽約的過程中,企業跟他簽約時間短,使他換工作的頻率增加了。另外,勞動保護以及給出的工資都是缺少競爭性的,這就導致農民工也移交投票的方式,從一個企業轉化到另一個企業,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