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寄東西的時候,大家都希望越快越好,而合肥有一家慢遞店,與快遞公司一樣提供信件、物品郵遞服務,然而,慢遞追求的是慢。如果現在寫的信想讓收信人明年或者更久以后收到,那么,可以選擇慢遞。什么時候收到這封信,寄信人自己說了算。只不過,慢遞的收費是越慢越貴。(2月12日《廣州日報》)
現如今,快遞業方興未艾,網點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快餐店也如雨后春筍,散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然而,精明的商家從來都不缺乏創新精神和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屢試不爽。在北京,全國唯一擁有獨立郵政編碼的愛情主題郵局掛牌,為新婚夫婦設置了七年的“愛情保鮮期”;在合肥,越慢越貴的慢遞店“逆勢而為”,市民可以自主選擇10天到5年的延時慢遞。
因為清新和稀缺,每一個創新樣本的新鮮出爐,都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從運行情況來看,個性化的愛情專遞服務讓愛情郵局風生水起,成為郵政新的業務增長點。慢遞店開業一周以來,也已經做成了六十七單生意;不少人選擇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或親人,還有未婚媽媽寫信給未出生的寶寶的。
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愛情郵局也好,慢遞店也罷,“情感牌”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在于虛情假意的營銷策劃,也不在于明目張膽的商業炒作,而是在于切中時弊,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填補了人們的情感空白。
在發展的話語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講究效率、追求精準已經成為普遍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但是在效率或者是收益最大化的現象背后,通常是情感的巨大破壞。感情淡漠、親情疏離、誠信缺失、道德某種程度上的滑坡,社會以鮮活的案例、生動的事實告訴我們,快餐時代的情感迫切需要救贖。
其實,慢遞的本義,并不在于“慢”,而在于通過時空的延伸,來寄托未來的希望。它摒棄了傳統的爭分奪秒的投遞流程,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一個安頓期許的空間。一封封穿越時空的信件,將過去和現在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呈現在每個收信人面前的,是塵封的時間的重量,是積淀的情感的味道。
上緊了發條的匆忙步履,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時間就像一個“緊箍咒”,裹挾了太多的喜怒哀樂。古人云,“天助者自助”;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也說,“真正能救贖的是我們自己”。情感救贖既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煙霧,它需要更多托付載體,也需要更多腳踏實地的行動者。而當我們提筆給未來寫信的時候,一顆希望與情感的種子便已埋下。楊朝清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