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度滯銷的蘿卜、白菜、冬瓜、上海青等蔬菜價格在春節前后紛紛上漲,面對蔬菜價格總是起伏不定,菜農在“價高擴種,低價滯銷”中輪回的現象,2月12 日烏魯木齊市政協會議上,民建烏市委員會在一份《關于我市蔬菜產供銷情況的調查與建議》的報告中提出八大建議,破解蔬菜產業長期存在的“買貴賣難”難題。
滯銷蔬菜春節后漲價
史鴻如是安寧渠鎮河西五隊的菜農,昨日在得知冬瓜漲價的行情后感嘆說:“農民總也跟不上市場變化的腳步,總是在價高時忙著擴種,擴種后又面臨滯銷。”
史鴻如在當地種菜已有五六年。去年12月,冬瓜行情不好,史鴻如收獲的8噸冬瓜一直無人收購,眼看著擺在院子里的冬瓜就要凍爛,史鴻如只好將8噸冬瓜以低于成本價兩毛錢的價格賣掉。
其實,史鴻如的經歷只是去冬今春蔬菜產銷環節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去年秋冬,由于烏市蔬菜價格持續偏低,烏市近郊、昌吉、吐魯番等地菜農種植的大白菜、蘿卜、土豆、冬瓜、上海青等蔬菜均經歷“滯銷”寒流。無奈之下,菜農紛紛將滯銷的蔬菜低價銷售。然而,僅僅過去一個多月,滯銷蔬菜又因低溫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價格紛紛上漲。
“最近的菜好貴啊。”昨天,在北門文藝路市場買菜的劉麗告訴記者,去年年底每公斤3元至5元的上海青和生菜近期漲至6.5元至8元,“大白菜和土豆也比年前貴了5毛錢”。
記者了解到,日前,大白菜、土豆的零售價比去年12月上漲30%,胡蘿卜、冬瓜、上海青的零售價比去年12月上漲1倍左右。
多種原因制約產銷不暢
昨天,民建烏市委員會分析烏市蔬菜產業現狀時指出,小農經濟、單打獨斗是菜農難以把握市場規律,難以抵御隨時可能出現的市場經營風險的主要原因。“產業化水平低,產銷環節一直沒有形成固定的訂單關系,則是農民始終在蔬菜擴種滯銷中輪回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了解,為了改變蔬菜產業化水平低,引導解決農民“賣菜難”和市民“買菜貴”的問題,自治區多年前就開始鼓勵農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但據新疆好家鄉超市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臧成虎介紹,新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雖然較快,“但農民專業合作社處于起步階段,跟不上大型超市物流配送需求。”多數與超市合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都太小,產業化程度低,種植出的蔬菜一方面不符合超市對商品的需求,“如農民喜歡論堆賣,所售蔬菜不分等級,影響超市需求。還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正規購貨憑證。”另一方面,缺乏物流配送車輛,影響農超對接。
民建烏市委員會在此次調查中發現,由于烏魯木齊地區蔬菜儲備、保鮮、深加工條件相對低下,配套設施薄弱,只要出現蔬菜滯銷情況,幾乎無計可施,無法平抑蔬菜價格也是造成蔬菜價格大幅波動的因素之一。
另外,到目前為止,農民將自己種植的蔬菜拉進城里直接銷售,還存在很多障礙,“如交通管理、城市行政執法、小區物業等部門都未針對農民進城直接賣菜提供相應政策支持。”民建烏市委員會相關人士認為。
八大建議疏通“買貴賣難”
為了破解蔬菜產業長期存在的“買貴賣難”的怪圈,昨天,民建烏市委員會提出八大建議。
“成立農民蔬菜協會、蔬菜農會組織,以合作社入股的模式經營,實現產銷一體化,提高蔬菜種植的產業化水平。”民建烏市委員會相關人士建議,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及時了解市場行情,避免盲目單一種植,才能增加農民抗風險能力。
建議政府應成立權威的、專門的蔬菜信息采集、分析、發布部門,及時發布信息,以便農民在種植時節做出科學的種植決策,對市場做出合理的判斷,“這樣可以減少盲目跟風種植的情況,減少價格下降、菜賤傷農情況發生,同時可以有效地防止價格的大起大落”。
針對蔬菜滯銷和農超對接中存在的問題,民建烏市委員會建議,采取降低超市入場費等有效措施,切實實現農超對接、批零對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應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建立一個有利于農產品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比如在蔬菜滯銷時,要積極幫助菜農尋找銷路,組織指導蔬菜直銷店、連鎖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等流通企業直接采購蔬菜,降低門檻費和入場費、開通便民蔬菜直通車等。”
建議烏市政府還可以借鑒哈密市的成功經驗,在市區開辟“綠色通道”,“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面,這樣既可以改善本地冬季蔬菜滯銷、菜爛農田的局面,又能使農民既豐產又豐收,還可以有效平抑菜價,讓市民吃上新鮮、便宜的蔬菜”。
另外,民建烏市委員會相關人士還建議,政府引導,創造條件,讓合作社通過與城市大型超市、蔬菜直銷點合作,穩定產銷關系,逐漸形成固定的訂單關系;更新老化、過時、保溫性能差的蔬菜大棚等蔬菜生產設施;提高保鮮技術、增加冬儲能力,加強或加大對蔬菜冬儲、保鮮、深加工配套設施的建設。(趙梅)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