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部長陳竺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衛生部已逐步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全國共設置化學污染物、非法添加物以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監測點1196個,覆蓋了100%的省份、73%的市和25%的縣,在416個醫療機構主動監測食源性異常病例或健康事件。不斷完善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為全面掌握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和開展針對性監管執法提供了重要依據。推薦閱讀希臘民眾聚集國會示威 反對政府實施緊縮政策 新36條細則上半年出臺溫家寶:本屆政府能做的事絕不拖用工荒困局:低端人員被逼出北京 新疆萬億元能源基地淪為廉價煤市組圖:巨星惠特尼-休斯頓逝世 [股神爭霸] 漲停王浮出水面水皮:擁堵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到底是什么,一般人可能并不大清楚。但細心的人會注意到,當某個小地方發生了食品中毒或疑似食品污染的事件后,人們經常可以從衛生部門的通報中知悉情況,并了解其后續處置結果。這種靈敏的信息流通,就來源于食品安全監測體系。當然,該體系的作用并不僅僅止于這一方面。很多關系到公眾日常生活的問題,小到嬰兒奶瓶的質量標準,大到不斷豐富的非法添加劑“黑名單”,都與風險監測體系有關。
不過,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的陌生,也反映出該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風險監測和評估機構的專業工作與公眾的溝通還不夠充分。其實,無論是國外比較成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還是我國剛剛成形的監測網絡,都強調了風險交流的重要性。風險交流又稱為風險溝通,它不僅包括各監測機構與執法管理部門之間的交流、國內與國際間的交流,還天然地包括了監測體系與公眾之間的交流。由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與安全,因而與公眾的溝通就顯得分外重要。及時發布有關食品安全的預警信息,讓公眾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立法情況,參與制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廣泛接受公眾對食品安全各方面工作的評議評價,都切實關系到風險監測體系的實效。
來源:千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