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廚具網
    手機版    二維碼   標簽云  廚具企業大全

誰來守護糧食安全的底線

2024-05-02 03:02:19 來源: 作者/編輯:小編 瀏覽次數:6699 手機訪問 使用手機“掃一掃”以下二維碼,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民工荒”尚未平息,“農民荒”悄然而至。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在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時指出,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

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需要養活的大國,“誰來種地”困局亟待破解,而且宜早不宜遲。

正在“老化”的村莊

河北省豐寧縣小壩子鄉榔頭溝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袖珍村”,全村只有40戶人家,不足200人。由于該村夾在兩山之間,處于風口,因此成為受風沙危害的重災區。前些年,風沙讓這里的人們吃盡了苦頭,全村人均純收入始終排徊在200—300元之間,靠國家和社會救濟為生。

近些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豐寧縣在治沙、治貧上采取了各種方法,通過扶貧資金、幫扶資金、生態資金等多項資金的扶持,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包括榔頭溝村在內的風沙重災區的貧困落后面貌。

盡管如此,榔頭溝村還是難以留住村民們外出打工的腳步。村委會主任吳希和告訴記者,全村近200人中,長年外出務工者就達120人左右,加上在外上學的孩子們,婦女也很少在家,家里的莊稼地就靠老人們“糊弄”著,“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榔頭溝村由此成為正在“老化”的村莊。

榔頭溝村所在的小壩子鄉轄6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共1532戶、4779人,全鄉總面積32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5人,人均耕地3.7畝。目前,全鄉共有勞動力3089人,據初步統計,長年在外務工者達2000多人。

其實,榔頭溝村絕非個例。記者在河北省巨鹿縣蘇營鄉蘇二村采訪時,村委會主任趙更申告訴記者,全村1700人,先后有800多人外出打工。

據了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是當前“三農”問題的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外流在帶動流入地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務農勞力缺乏的“農民荒”以及相應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家庭由于不能維持正常的糧食生產,雇人耕種成本又太高,造成相當一部分耕地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出現了隱性撂荒現象。

村莊在不斷“老化”的同時,數量也在逐年減少。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量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減少,分別為62.9萬、62.4萬、61.3萬、60.4萬、60萬。平均計算,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也就是說,在中國,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

棄田打工的背后,有著多重原因。種田收益率低便是其中之一,用農民的話說“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

今年44歲的賈玉霞嫁到榔頭溝村已經快20年了,盡管她與丈夫起早貪黑整天忙個不停,但日子過得還是很緊巴,現在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電視,而且還是丈夫從北京打工時買回的舊電視。

賈玉霞告訴記者,大兒子今年20歲,14歲時就輟學了,到北京當了送奶工,每個月一兩千塊錢。賈玉霞家本有7畝多地,其中3畝退耕還林,剩下的4畝種上了玉米。每畝地最多能收五六百斤玉米,收入400多元。僅靠這幾畝莊稼,“頂多夠吃飯,沒零花”。這幾年,賈玉霞的丈夫到城里當了裝卸工,一年能掙個萬把塊錢。

與賈玉霞的家鄉相距不足20公里的河北省豐寧縣胡麻營鄉大龍潭溝村情況大致類似。該村有167戶、760人,僅長年在北京打工的就有260人。村黨支部書記周長河告訴記者,前幾年種水稻效益好、收入高,每畝能收入2500元錢。2007年實行“稻改旱”后種玉米,每畝最多能收入700元錢。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惠農促糧的政策措施,免除農業稅,下撥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使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隨著物價上漲,生產成本上升,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減弱。加之城市巨大的吸引力,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離開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城務工。

記者調查發現,越是地處偏遠、貧困落后的農村,農民外出的數量越多,農村“老化”現象越重;相反,越是地理位置優越、相對富裕的農村,農民外出者越少,但糧食生產在農業中也有越來越邊緣化的趨勢。

“誰來種地”困局,表面上看是因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但實質上還是種地賺錢少、種糧利潤低,這是農村出現“農民荒”的根本原因。

如何破解“無人種糧”困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科技創新,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有利于提升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但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看來,要破解“誰來種地”困局,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從娃娃抓起,通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植入農業內容,培養對農業有興趣的未來接班人;二是對目前義務教育之后的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三是通過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

鄭風田說,目前我國的農村教育以“智識教育”為主,主要對象也是學齡階段的農村青少年,教學內容以升大學為目的,而在河南等農業大省最終能夠考上大學的不足20%。當前的農村教育,無論在目標、體系建設還是內容設計上,都存在強烈的“離農化”傾向。從教學內容看,“象牙塔中辦學”的農村基礎教育使得農村學生缺乏對農村的認同感,更不熟悉農業的基本知識;從教學形式來看,“就教育而教育”的封閉辦學模式使得農村教育難以承擔農村社區文化中心的重擔。

他建議,針對16歲以下的農村青少年,應該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改革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模式和內容,糾正“離農化”傾向??梢栽?ldquo;智識教育”的課程之外,增設勞動技能課程,適當安排當地需要的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培育學生的職業興趣,使得技能課程教育能夠更好地貼近農村生產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使學生在結束義務教育之后能夠有充分的準備選擇未來的職業生涯,為其將來進一步的職業培訓打下基礎。此外,在課程設置上,應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尤其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自編鄉土教材,使得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認同感,培養一批立志農村經濟發展的人才。

“國外對義務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區教育、雙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鑒。”鄭風田分析說,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后,相應的農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基本上是缺失的。僅有的培訓也只是單向的,譬如如何讓他們到城市去打工,這種單向的流動培訓對農業發展很不利。所以針對16歲以上,脫離義務教育階段又未能順利升學的農村青少年,應該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做到“無縫銜接”。針對正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老、中、青年農民,應以社區教育為基礎,根據不同的職業需求,分別提供各種培訓和教育服務。

鄭風田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農村基本上成為“抽水機”,大量農村優秀青年通過上大學、參軍、打工等形式離開農村,使城鄉之間的經濟“剪刀差”變成人力資源“剪刀差”。因此,國家應該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有志從事農業的青年返鄉,重新構建雙重循環回路,培養一批種田能手,并且給予一定的榮譽與獎勵,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留在農村,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夏珍)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

 
本條標題:誰來守護糧食安全的底線
本條信息網址:
文本助手 資訊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閱讀關鍵詞
  • 手機瀏覽本文

    手機應用中掃描本文二維碼,即可瀏覽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網絡中。

  • 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關注中華廚具網微信公眾號,實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版權/免責聲明:
一、本文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如涉及各類版權問題請聯系及時刪除。
二、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三、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華廚具網

0相關評論
今日熱點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薦品牌更多
熱門頻道
關閉廣告
合作伙伴:
中華廚具網 魯ICP備2021046805號         魯公網安備 37162502000363號 (c)2018-2025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有風險 加盟需謹慎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99精品久久|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66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合区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久久受www免费人成_看片中文| 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2020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 久久午夜电影网|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看久久久久久a级毛片|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 麻豆av久久av盛宴av| 久久WWW免费人成一看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