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克萊夫 詹姆斯(clive james)在北京呼吁,中國應考慮及時放松對轉基因技術的管制,并期待中國的轉基因玉米于2015年實現商業化種植。
“每年中國的玉米進口費用是20億美元,如果中國開發自己的轉基因玉米技術,可以減少對其他國家糧食和纖維材料的依賴。”詹姆斯在isaaa舉辦的2011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發布會上說。
據isaaa統計,2011年全世界共有29個國家的1670萬農民種植轉基因作物,總面積達1.6億公頃,新增1200萬公頃,比2010年增長8%。
其中,美國仍是全球領先的轉基因作物生產者,種植面積達6900萬公頃,主要轉基因作物的平均種植率約為90%。巴西以3030萬公頃的種植面積位列第二,增長率達20%,并以快速增長連續3年占據世界增長率榜首。中國以390萬公頃的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位居全球第六,bt轉基因棉的種植面積已達中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71.5%。
isaaa發布的報告認為,轉基因作物發展潛力巨大,玉米、大豆、棉花及菜籽等高種植面積的轉基因作物將進一步增長。在中國,未來可能種植這些農作物的土地達3000萬公頃。2015年之前,菲律賓的金色大米、美國的omega 3大豆,中國的轉基因玉米、印尼的轉基因甘蔗都有望獲得批準。
詹姆斯說,中國的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將經歷fiber(纖維材料作物,如棉花)——feed(飼料作物,如玉米)——food(糧食作物,如水稻)的過程,目前,中國對肉類的需求和消費在不斷地上升,玉米作為飼料的需求隨之激增,因而,這些土地也許將優先種植轉基因玉米,從而實現從纖維材料作物到飼料作物的過渡。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