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輛滿載肉牛的貨車從四面八方駛來;一個個南來北往的牛商在這里競價交易。初秋時節,記者走進湘黔邊界的新晃侗族自治縣龍溪口牛市,但見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龍市趕墟來,一哄人生滿;夕陽下空山,亂踏皆煙返。”這是對昔日新晃侗鄉這個著名牛市的寫照。
“雖然這里是湘黔邊界有名的牛市,但以前牛場建在一片廢墟中,牛客和牛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在龍溪口牛市做生意長達30年之久的當地牛商姚常星,見證了牛場的變化。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走來,龍溪口牛市現已成為全國六大牲畜專業市場之一。湘、鄂、渝、黔、桂周邊40多個縣(市、區)的牛源在牛商的驅使下,源源不斷涌來,又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牛市年成交肉牛達3萬余頭。
牛市里,一位正在指揮工人裝牛上車的牛商忙得滿頭大汗。記者上前一打聽,他叫李勇,來自重慶。談起牛市的變化,李勇深有感觸地說:“10年前剛到這里做生意時,牛場很簡陋,淤泥包裹著牛糞,臭氣熏天。前些年,當地政府投資改擴建后,環境大為改觀,各地牛商絡繹不絕。”
該縣魚市鎮巖山村村民姚源健,是龍溪牛市有名的“牛經紀”,靠販牛蓋了一棟三層樓房。他告訴記者:“隨著牛市走旺,像我這樣的‘牛經紀’,全縣有400多哩”。
徜徉在牛市里,五顏六色品種各異的牛目不暇接,有湘西黃牛,也有三元雜交牛。該縣新寨鄉品改員吳國堂介紹,現在農民養牛不再是為耕田,大都飼養冷配的雜交牛,這種牛育肥期短、個體大、瘦肉多、好加工,農民增收有了保障。
隨著牛市的興旺,肉牛食品加工企業在新晃悄然興起。目前,該縣專門從事肉牛加工企業達40多家,每年生產的分割牛肉遠銷香港、澳門,還出口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牛聲哞哞邊貿興,趕著牛兒奔小康。依托市場和企業的拉動,新晃黃牛正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牛氣”產業。去年,該縣農民養牛達16萬頭,肉牛產值達1.5億元。近年來,全縣有3萬余農民通過發展牛產業脫貧致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