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是最后期限,擺在養魚戶劉前面前的出路只有兩條:要么繼續等待下雨,但魚兒因缺氧死亡率會上升;要么把塘里的大魚賤賣掉,保魚苗!但不管是哪條路,劉前的損失都不可避免,除非能下雨。
劉前家住嵩明縣所屬的嵩陽鎮下龍街村,這里過去堪稱魚米之鄉,有近千畝連片的魚塘,成為當地人重要的收入保障。現在因為干旱,有近一半的魚塘水淺得幾乎無法養魚,它們有些空著等水,有的則干脆轉產種上蔬菜。
劉前一邊盤算,一邊快步走向離家不遠的魚塘,心里惦記著又有多少開始“浮頭”(觀察魚是否缺氧),由于年前一個魚塘的魚賣掉后,抽水放魚損失了不少存水量,幾個月都沒下雨了,水位已經降了近60公分,因此只能讓大魚小魚都擠到水位稍高的池塘,混養數量一多,小魚苗“浮頭”也就越來越多。他們家的兩個魚塘,共 10畝,三年前能有六七萬元的收入,足以養活家里大大小小5口人,但現在幾乎沒什么盼頭了。
嵩明縣稅務局水產站站長李建中已經在漁場駐守好多天了,他說:“整個嵩明縣有1萬多畝魚塘,現在已有近6500畝因水位低甚至干涸不能繼續養魚,旱情帶來的損失會在今年10月份凸顯出來。”“如果水源供應影響到魚苗生長,今年的魚肯定要減產。”而面對這樣的現實,李建中唯一能給養殖戶的建議就是對干涸的魚塘進行轉產。
昨日,記者來到昆明市虹橋水產品批發市場看到,往日車水馬龍的情形不復存在,幾輛來來往往的貨車上裝著的盡是蔬菜,本應是主角的各種魚類,還依稀可見。“以前做魚產品批發,最差一年也能掙5萬塊錢,現在能收支平衡就不錯了,旁邊好多家都做不下去改行了。”魚產品批發商唐方友表示,大概是2009年的10月份開始,本地魚就供應不上了,也就是從那時起,他跟同行們開始輾轉湖南、湖北等地找貨源。唐方友算了一筆賬,“現在外地草魚是11~12塊1公斤,算上運費就是13塊左右,而本地的進價就13塊1公斤,現在好多水產品原產地像嵩明都是拉外省魚回去賣,魚價比本地還便宜,現在市場上幾乎都是外地魚。”
該市場電子信息交易中心水產區負責人陳在平表示,本地魚在6、7、8月會多一點,現在該水產區有近1/3的鋪面都閑置著,很多沒車沒實力的商戶不愿到外省拉魚來賣,轉而做蔬菜生意了。就魚價來說,他坦言,目前市場價格還比較穩定,沒有多大變化,受損失的是批發商,但估計再過三個月,由于進入夏季氣溫升高,長途運輸途中損失率會更高,可能市場價格會上漲1~2塊。
據統計,整個昆明市目前有41380畝魚塘,3年來魚塘面積減少了近2萬畝,50%是因為干旱所致,而本土水產養殖生產目前供應量僅能占全市的20%左右。另外,自去年夏秋到今年2月6日,旱災造成全省漁業受災水產養殖面積36.2萬畝,漁業經濟損失4.05億元。(陳熙。徐沁荷)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