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斤以上海鱸賣到了18元∕斤,這是近幾年來最好的價格!”說起2011年的收獲,珠海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的水產養殖戶們喜上眉梢。在過去的一年里,示范區85%以上的養殖戶實現了盈利。
記者昨日了解到,示范區的發展可以看作斗門漁業的縮影。在2011年,斗門漁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區20.57萬畝水產養殖面積總產量14.77萬噸,總產值30.93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加1.75萬噸和3.74億元。這兩個數據的增長幅度均超過13%。
優勢漁業助力農民增收
珠海農業示范區是珠三角十大示范區之一,位于白蕉鎮新環和新沙等養殖村。示范區1萬多畝的魚塘里,主要養殖海鱸、南美白對蝦等水產。2011年,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1316元,增長了7%。由于示范區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咸淡水交匯,水產養殖條件優越,已經成為珠海市農副產品的主要產地之一。
白蕉鎮新沙村的養殖戶梁煥友養殖海鱸已經有十多年,現在有100多畝的養殖面積。他告訴記者,近兩年養海鱸很賺錢,每畝利潤超過兩萬元。
記者來到珠海農業示范區,了解到2011年養殖面積占示范區面積一半的“白蕉海鱸”又獲豐收,其中一斤半至兩斤以上的海鱸塘頭收購價為12元,3至4斤以上的海鱸賣到了18元∕斤,除去約7元∕斤的成本,按現平均畝產6000斤左右計算,養殖海鱸畝純利潤達3萬元以上。此外,反季節的越冬大棚魚蝦養殖技術,也成為養殖戶生產致富的一個重要渠道。不僅區內85%以上的養殖戶去年實現盈利,示范區還帶動了附近20多萬畝的水產養殖,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在珠海農業示范區之外,斗門區還有超過16萬畝的池塘養殖面積,分別養殖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1.44萬畝、家魚3.70萬畝、優質魚等多個品種,水產養殖同樣給力。2011年,在東圍村,雖然村道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拉海鮮的大貨車走不了,部分產品賣1斤要比別人少賺近1元。但因為去年水產養殖效益好,現在村里過半村民都投身水產養殖業。養殖戶林美瓊說,因此土地租金扶搖直上,從3年前的一畝七八百元漲到去年的六七千元一畝。
不過,不少養殖戶說,水產養殖受市場波動影響明顯,雖然2011年不少人賺了錢,但是2012年年頭不論是海鱸還是其他水產都遇到了不少困難,收購價格下跌加上塘租高漲,讓不少養殖戶深感擔憂。
為了解決收購問題,斗門正在積極推進“訂單農業”。目前白蕉鎮已規劃出500畝土地用于建設農產品加工專區,現加工專區正辦理國土規劃等手續。加工專區的建立將大大緩解養殖戶的銷售難題。
科技養殖產品價高不愁賣
魚苗價格比市場價高五分之一,但六鄉人黃有勝的羅非魚魚苗卻供不應求。“我的100畝魚塘年產量只有5000萬尾,”黃有勝說,“但市場需求量有1個億。”
記者了解到,斗門區去年大力實施科技興農,而黃有勝的禾豐苗場堪稱個中典型。禾豐苗場擁有珠海市唯一、珠三角水體體積最大的選育車間。在車間里,魚卵實行的是人工孵化。而通過耗時3年,對從巴西、菲律賓等15個國家引進的魚苗精心選育,黃有勝的魚苗具有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和抗病害強等特點,深受養殖戶的歡迎。
在平沙羅非魚基地,一位養殖戶告訴記者,同樣是4個月時間,普通魚苗長1斤,禾豐魚苗能長1.2斤。2010年,多種病害橫掃羅非魚基地,但禾豐魚苗死亡率卻比其他魚苗低近八成。
斗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禾豐的選育技術在廣東省內排名前列,一舉解決了普通魚苗產量低和質量不穩定的問題。
黃有勝說,目前禾豐魚苗已經占有羅非魚基地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除了銷往省內的湛江、茂名等城市,還遠銷廣西等其他省份。(蘇力)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