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春寒料峭,但川西丘區梓潼縣東石鄉油坪村的食用菌恒溫大棚內卻溫暖如春。一株株乳白細膩的菌菇破土而出,形如脂玉。誰也不曾想到,小小的蘑菇竟會成為小山村里走出的億元產業。
“今年遇上倒春寒,盛產期要延后幾天。去年的這個時候,大棚每天要出產十來噸蘑菇呢!”在大棚間逐一巡查的賈積華一邊查看菌菇長勢,一邊叮囑著工作人員。“注意喲,大棚濕度要保持在65%,溫度要控制在15攝氏度。”在她眼中,這一株株“寶貝疙瘩”如同自己的兒女般惹人憐愛。
說話竹筒倒豆、辦事雷厲風行,為人干練爽快,是周圍人對年過五旬的“女強人”賈積華的評價。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的賈積華憑著一股沖勁下海經商。二十多年里她賣過鹵肉、經營過藥材生意、辦過蘑菇加工廠,有過數月收入上百萬元的欣喜,也有過渾身家當不足千元的窘迫。多年的商海沉浮,堅定了她回鄉發展產業的信念。
“梓潼縣是丘區,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蘑菇種植。”賈積華說,經過考察判斷,2004年自己收購了縣城邊一家破產企業,成立了梓潼縣奇恒食品廠,進行蘑菇等農產品的脫水加工;同時按照“公司加合作社聯系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拓展種植基地規模。但隨后,菌菇品種、技術及當地缺水等現狀成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賈積華回憶說,當時因為種植品種單一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停滯不前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四處拜師求教,然后自己親自試驗、摸索。失敗了多少次也記不清了,反正是咬牙堅持,堅信自己能邁過這道坎。”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賈積華的企業遭受重創,“蘑菇夢”幾乎破滅。災后重建中,當地政府不僅出臺了政策、資金幫扶措施,同時還以“山、水、田、林、路”為重點,全力改善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
“目前,全村新建了43口蓄水池,通過這些排灌溝渠把1000多畝旱地變成了良田,我們種植基地再也不用為水發愁了。”順著賈積華手指的方向一眼望去,青山環繞下,溝渠交錯,道路縱橫;山坳間,數十個大棚首尾相連,甚為壯觀。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