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筆者走進舞鋼市鐵山鄉韓莊村,遠遠就看到村東的大路上人頭攢動。村民王長德正在將剛剛采摘的西紅柿搬上運菜車,并當場結算了菜款。
王長德今年種了兩個大棚,一個大棚種的是西芹,賣了6000多元;另一個種的是西紅柿,已經收了2000多公斤,賣了3000多元。
當前正是該村西紅柿大量采摘的時候,來自鄭州的蔬菜經銷商張金榮已經在村里住了一個多月。他說:“這些菜,今天晚上就可端上鄭州市民的餐桌。”自今年1月中旬以來,他幾乎以每兩天一車的頻率將韓莊及周邊村的西芹、西紅柿等蔬菜運往鄭州毛莊蔬菜批發市場。
韓莊村家家戶戶種植蔬菜,曾是舞鋼市有名的蔬菜生產專業村。前幾年,盡管菜種得不少,但是收入并不高,一度有不少菜農拆掉大棚種莊稼。2005年,鐵山鄉政府開始實施“蔬菜富民工程”,引導農民走設施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的產業發展路子。
為了讓菜農“回心轉意”,該鄉邀請舞鋼市農業局的蔬菜專家授課指導,并多次組織村兩委會干部、種植戶到壽光和漯河、鄭州等地學習取經。
“出去之后才知道咱原來的大棚太落后了,棚體矮、面積小、病蟲害多,保溫效果也不如人家的好。”韓莊村黨支部書記韓恩民深有感觸地說,“參觀回來后,俺就把老棚拆了,建起新棚,給大伙兒做個表率。”
在韓恩民的示范帶領下,韓莊村淘汰了落后的大棚,由村里統一規劃,投資500多萬元建成了高標準蔬菜大棚園區。
大棚蔬菜的質量、產量上去了,可是價格始終上不去。原來,韓莊村的種植戶一直各干各的,周邊又沒有蔬菜交易市場,前來要菜的經銷商可以隨意定價,賣菜難一度成為大伙兒最頭疼的事。
“同樣的西紅柿,俺們賣的價格總比市場上便宜兩三毛錢,一個棚下來一年少賣不少錢呢。”王長德說。
針對這一情況,2010年2月初,在鐵山鄉政府和舞鋼市農業局的幫助下,韓莊村與周邊的找子營、扁擔李等村聯合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300多個種植戶和1000多畝蔬菜實行統一品種種植、統一方式培育、統一價格銷售,并注冊了“鐵山”無公害蔬菜品牌,吸引了鄭州、漯河等地的菜商前來搶購。
來源:平頂山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