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果子還掛在樹上,但全都找到買家了”,2月22日,看著橘紅的柑橘壓彎了枝頭,重慶市長壽現代農業園區的稅義中感到特別高興,“廣東的一個水果商一次就訂了100噸!”
眼下,長壽現代農業園區的果農們都與稅義中一樣,因為柑橘紅了而欣喜不已。初步估算,該區今年晚熟柑橘的產量近10萬噸,產值超過3億元。
短短幾年時間,長壽區用發展工業的思路改良傳統農業,將小小柑橘樹培育成了一個數億元的大產業。
以園區模式改造傳統農業的不足
傳統的柑橘4月花開,12月成熟,將其進行品種改良和技術配套,讓果實成熟期延至次年2月后,即為晚熟柑橘。
受制于氣候等因素,目前國內晚熟柑橘產量極少。重慶地區因秦嶺大巴山阻隔,冬季溫和、無霜凍,發展晚熟柑橘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重慶市柑橘生產基地,長壽區從2005年開始規模發展晚熟柑橘。
找到了好項目,發展的步伐卻沒有想象得那樣快。2005年到2009年,在晚熟鮮食柑橘核心區的龍河、雙龍兩地,5年僅建成1.3萬畝高標準柑橘基地。
“當時,主要采取專業合作社和引進業主兩種方式來發展柑橘產業。”長壽區委常委、區農工委書記張云平說,“專業合作社規模不大、產銷脫節,且先進的種植技術、管理技術推廣較慢,標準化程度、產品品質的提升也較慢;引進企業,對方往往對基礎設施建設要求較高,讓地方政府一時間很難‘對接’。”
“產出周期長、招商引資難,先進技術推廣慢、標準化程度提升慢,這不僅僅是長壽柑橘產業遇到的瓶頸,也是傳統農業的‘通病’。”張云平說。
為改造這種“先天不足”,長壽決定將發展工業的模式“復制”到農業中來。
2010年5月,該區啟動建設總面積50余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園區,以“布局區域化、投入多元化、產業鏈條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服務社區化”的園區模式發展晚熟柑橘。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