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透露,農業部2007年著手開展農產品產地區劃工作。根據產地環境質量,具體劃分禁止、限制及適宜種植生產的區域。
梅旭榮表示,過去多年高度依賴農用化學品支撐農業生產和國內快速發展的工業化正在嚴重威脅我國的農產品安全。因此我國正在計劃對農產品產地進行區域劃分,以此作為保障農產品安全的重要舉措。
“比如某些重金屬污染區將被禁止種植蔬菜,”他說,“目前整個區劃還沒有明確的出臺時間。”
隨著國內現代農業和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污染物正在以各種方式進入農產品生產環節。對農產品產地進行功能區劃的舉措說明政府正在給予食品安全越來越多的重視。
“我國農產品品質安全和公眾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梅旭榮所長結合過去十多年針對環境污染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做出這一分析。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力發展國內現代化農業種植,通過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提高糧食產量,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年均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5億噸以上。 2011年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7千萬噸。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2011年全國接近60%的糧食增產來自東北地區。該地區機械化種植為國家贏得了糧食高產。
但與此同時,有關農產品質量,例如農藥殘留的事件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公眾面前。
2010年,全國多個省區發現海南產豇豆被檢測出仍在使用已被禁用的高毒農藥。
“這是個惡性循環,”梅所長指出。“高投入的農藥化肥創造了高產,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病蟲害。為了消滅更多的蟲害保持產量,更多的農藥化肥被繼續使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化肥使用國,自2007年以來,每年消耗超過5,000萬噸化肥,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年均使用量的四倍。
另外全國每年還消費大約130萬噸農藥,意味著單位面積消耗的農藥是國際平均水平的2.5倍。
相比較之下,現代化種植在一些發達國家同樣也引起類似問題。在美國,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關注大量施用除草劑對人們生育健康可能造成的風險。
來源:中國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