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近一個月,金州新區七頂山街道蔬菜經紀人王淑華陷入苦惱:守著七頂山萬畝“菜籃子”卻收不到足夠量的蔬菜:“每天只能收上來二三百斤菜。”當地菜地大多以冷棚或露天為主,溫室少,冬天少有反季新鮮蔬菜生產。
其實,常買菜的市民也普遍感到,每至冬季降溫、雨雪等極端天氣或年節前后,我市蔬菜價格就暴漲,特別是春節前后,價格居高不下,直至近日才有所回落。
在蔬菜價格一路上揚的同時,記者跟蹤了去年5月以來全國雞蛋價格漲落情況發現,大連蛋價上漲速度和幅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個觀點得到業內證實:長期以來大連雞蛋價格在全國同級別城市中屬于偏低的。
同樣是百姓餐桌必備農產品,為何我市蔬菜價格不能像雞蛋價格如此“淡定”?
困境
根據統計,2011年,我市蔬菜人均占有量426.8公斤,低于全省的935.4公斤以及全國的504.9公斤。而2010年我市蔬菜人均占有量為425.1公斤,人均增長1.7公斤,產量增長乏力。
記者采訪時發現,在今年春節前后高漲的菜價中,蘿卜、白菜、土豆等價格較為穩定。波動較大的是以韭菜、蒜薹、蕓豆、青椒等為主的“細菜”。這恰恰是市民每日餐桌必備、更為敏感的品種。
調查顯示,我市春冬季本地菜與外埠菜供給比為3∶7,夏秋季為5∶5,全年平均外埠菜供給比重為60%。自我供給能力不足的同時,我市蔬菜種植還存在著結構不均衡的問題:白菜、黃瓜、西紅柿等產量較大,蕓豆、茄子、青椒等精細菜主要靠外地供應。
采訪中,一位蔬菜企業負責人感嘆:“大連蔬菜要規模沒有規模,要產量沒有產量……”加之流通環節成本過大,我市蔬菜價格自然要看“外地菜臉色”。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