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等八部委聯合評定,第五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于2月27日揭曉,359家企業榜上有名。至此,我國已形成了一支以1253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1萬多家省級龍頭企業為骨干,10萬多家中小型龍頭企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
政策加力“龍”更壯
自2000年首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認定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這12年是國家對農業產業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12年,是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的12年,更是龍頭企業帶農惠農效果日益凸顯、影響力日益提升的12年。
2011年8月30日上午,農業部機關大樓里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新希望、伊利、三全、雨潤等多家知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負責人濟濟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座談會,與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八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共同商討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大計。這只是近年來政府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的一個小片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和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在財政方面,中央連續投入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建設生產基地、開展技術改造、推進科技創新、推廣良種良法、品牌推介、培訓基地農民。在稅收方面,2001年明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農產品初加工免征企業所得稅,2008年這一優惠政策擴展到符合《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從2002年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農業生產者銷售的免稅農業產品的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在信貸支持方面,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把龍頭企業作為支持重點。農業部還分別與農業銀行、農發行下發了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建立了會商制度。中國證監會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各地從政策、資金等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為龍頭企業發展加力。2010年,僅省級農業產業化財政項目資金就達25.7億元。廣西從2002年開始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每年扶持資金由2002年的1000萬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萬元,同時積極推進政府、企業、銀行合作,幫助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吉林省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農業產業化30戶重點企業提升行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的產業化專項資金在2億元以上。湖北、江蘇、江西等省組建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公司,為中小龍頭企業提供信貸擔保,緩解融資難問題。
良好的外部環境,給龍頭企業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到2011年底,全國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5.7萬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的近100家,超過50億元的62家,超過100億元的達到24家。
強基保供“龍”先行
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龍頭企業不辱使命,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保障主要農產品市場供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勇挑大梁。到“十一五”期末,全國近10萬家龍頭企業聯結的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規模占農業生產總規模超過40%,通過產業化經營實現的農產品訂單采購額比“十五”末增長了1倍多。許多龍頭企業作為國家和地方糧食、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豬肉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儲備的定點企業,成為國家宏觀調控農產品生產和市場骨干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目前,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有28萬多個,帶動了全國60%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70%以上的畜禽飼養量和水產養殖面積。產品涵蓋種植、畜牧、水產等農產品生產各個領域,經營涉及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現在,龍頭企業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量的2/3以上,有效保障了市場供應。
提升品質成為龍頭企業的自覺行動。2002年2月5日,廈門銀祥集團的“銀祥放心肉”在廈門同安區兩個農貿市場首次掛牌上市,并做出了讓消費者安全放心的十大承諾,還投保每單理賠金額最高達10萬元的質量責任險。40頭豬3200公斤肉不到2個小時就銷售一空。為進一步將“放心肉”做大做強,銀祥提出 “新鮮、安全、衛生”三大保證,從飼料供應的源頭、生豬養殖至屠宰加工、產品配送、銷售,實行全程質量監控,消費者只須認準“銀祥”品牌即可確保食無憂。銀祥的無公害豬肉標準,成為國家無公害食品行業后來的參考標準。
好產品是生產出來的。2011年,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投入381.5億元建設標準化種養基地,其中自建高標準種植基地4700萬畝。浙江中味公司在引進黃纓椒種子的基礎上,雜交分離培育出新一代高產優質黃椒品種,自建高標準原料基地1.5萬畝,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種植3.5萬畝,畝產提高了15%。
品質提升方能打響自主品牌。龍頭企業在他們建設的高標準生產基地中,積極實施“三品”認證,帶動了一大批優質農產品生產。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品牌認證,截至2010年底,通過iso9000、haccp等質量體系認證的龍頭企業達到2.17萬家,9708家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很多龍頭企業把標準化管理延伸到流通領域,中糧、伊利等一批龍頭企業成為奧運會和世博會食品供應商,產品在境內外展銷會上嶄露頭角。
科技創新“龍”飛騰
201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5%,龍頭企業功不可沒,這個群體已逐漸成為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引領者。“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共投入科研經費772億元,年均增長18.7%,2011年江蘇雨潤集團科研經費已達到6.3億元。河北君樂寶乳業公司研發投入連續5年超過年銷售收入的5%,接近發達國家企業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
站在產業轉型的最前沿,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一批批自主研發成果紛紛面世,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填補著一項項國家空白。近 90%以上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60%以上的企業科研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認定或獎勵。廈門銀祥集團建立的“肉食品質量安全與控制實驗室”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益盛藥業集團開發的西洋參二醇皂苷(甘)獲得國家中藥一類新藥發明專利,并納入國家“863”科研計劃。江蘇恒順醋業公司致力于現代新型調味品和食醋延伸產品的研究,開發出醋膠囊、奶醋、醋食品等新產品。
從科技創新中,企業實現了核心競爭力和效益的全面提升,走上了內生成長的良性軌道。寧夏百瑞源公司從德國引進世界一流加工設備,采用新的萃取工藝,從枸杞中提取葉黃素和枸杞多糖制成軟膠囊,提高了枸杞轉化率和功能附加值,使枸杞干果的經濟效益增長了7倍。江蘇南京桂花鴨公司新建的生產加工基地,全部采用國內一流的加工工藝和設備,成為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咸水鴨深加工基地,產能提高了50%,加工損耗下降近一半,綜合效益提高了30%。
科技創新的成果只有落地生根才能開花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中國繭都”江蘇東臺富安鎮,2002年發展養蠶業之初,由于技術不過關,曾有122 戶蠶農的蠶兒上簇營繭前大量死亡。江蘇富安繭絲綢公司的蠶桑技術骨干到蠶農家一住就是半個月,補蠶種、授知識、傳技術,當地農戶將富安的技術員親切地稱為 “蠶農保護神”。如今,晉身國家級龍頭企業的富安繭絲綢公司已先后向蠶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多項。“富安模式”帶動了8萬畝桑田基地和5萬戶農戶,以當地三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農民80%的收入。
龍頭牽引富萬家
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今,數以萬計的龍頭企業成為帶動農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主體。截至去年,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1億戶,戶均增收2400多元。2002年~2010年,全國各類龍頭企業對農產品原料基地投入資金年均遞增17.2%,達到1579.6億元,其中改良土壤、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662.4億元。農業生產、流通和投入領域全面開花,龍頭企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當之無愧的領頭兵、排頭雁。
2011年11月,青銅峽葉盛鎮種糧大戶王貴斌的銀行卡收到了188.6萬元的現款。這一年,他與寧夏法福來面粉有限公司簽訂了“富硒水稻”的種植合同,一舉承包了村里的510畝土地。按合同如期交售富硒水稻后,百萬現款就在第二天打到了他的銀行卡上。“有這樣的龍頭企業帶頭,我們農民種田才有底氣。”像王貴斌這樣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底氣十足,勤勞致富的農戶越來越多。
據了解,到“十一五”期末,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輻射帶動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數占組織總數的80%以上,帶動農戶數超過全國農戶總數的40%,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年均增幅近10%。龍頭企業還積極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產品收購、倉儲運輸、市場信息和技能培訓等系列化服務,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發揮了骨干作用,“十一五”期間為農戶墊付的生產資料資金年均超過300億元。
龍頭企業除了帶動農民直接增收,還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對基地農戶統一提供優良品種、適用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以畜禽養殖為主業的廣東溫氏集團逐漸形成了專家隊伍、區域技術服務中心、養戶助理員的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建立起一支有810多名技術人員和2100多名養戶助理員的技術推廣服務隊伍。據調查,2010年全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農技推廣人員達21.5萬人,約占全國農技推廣人員的 27.7%。近年來,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和人才優勢,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指導、網絡課堂等形式,對基地農戶開展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經營管理等技能培訓,培養了一大批有技術、會管理、能幫帶發展農業生產的農民種養能手。“十一五”期間,龍頭企業培訓農民資金累計達260億元,年均培訓600萬人次。(寄芙)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