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南寧武鳴雙橋鎮火龍果套種馬鈴薯的示范點,馬鈴薯就像一個個“金蛋蛋”躺在壟上,讓北方來的客人驚奇不已。中國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劉身利不停地說:“冬天里能長出‘金蛋蛋’,了不得,了不得!”
冬閑地頭里 長出“金蛋蛋”
當日上午,在示范片區,地里幾個農民正用小鋤頭刨著馬鈴薯。中國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屈冬玉和劉身利等人,也興致勃勃地拿過鋤頭,刨了起來。“好大一個,應該有一斤半吧。”他們將親手刨出來的馬鈴薯互相比劃。
這片地里是冬種馬鈴薯,目前正是收獲期。雙橋鎮示范片區的這一造,是去年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播的種,今年的2月中旬至3月下旬即可上市。壟間的水泥柱子還在,身上纏著的火龍果的剌仍聳立著,一不小心就會被扎著。馬鈴薯收獲后,就該它們登臺唱戲了。
在寧武鎮伏唐村的香蕉套種馬鈴薯示范片,呈現的是另外一番景象:綠油油的是馬鈴薯苗,白茫茫的是為香蕉幼苗保溫的塑料薄膜。武鳴縣寧武一鳴紅香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說,目前馬鈴薯已進入膨大期,生長良好,預計在清明前后即可收獲;而香蕉葉此時已有5片葉,長勢也非常不錯,可以趕在國慶前后上市。從目前兩種作物的長勢來看,可以達到原定“馬鈴薯畝產1500公斤、香蕉畝產4000公斤”的目標。
十年磨一劍 小露鋒芒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其實并不容易。對廣西的馬鈴薯產業從弱小到壯大過程比較了解的屈冬玉,用了“十年磨一劍,小露鋒芒”這么一句話來形容。
確實如此。據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張明沛介紹,廣西的氣候等條件為發展馬鈴薯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空間,但由于良種和技術的制約,有100多年馬鈴薯種植歷史的廣西,卻止步于北回歸線以南的桂南地區,零星而分散地種植,產量低、效益差,僅是農民菜園里的小作物。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