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最關心什么?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出去,相信大家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食品安全”可以排在前列。如果具體到城市生活,這個問題可以轉化一種形式:怎樣可以吃上不施農藥、不用化肥的食品?
到高端超市以高價購買“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似乎是一個辦法,但就中山而言,可以供應“有機”果蔬及糧食的超市少之又少,且品種極為有限。
于是,一種“餐桌自救”的方式逐漸出現了:利用陽臺或天臺進行“自供”。
可這種辦法也有局限性,雖然操作簡單,但產量有限,最多只能把自己種出的無化肥、農藥的有機蔬菜當做零零星星的“奢侈餐”,根本無法常態化供應。
于是,另一種“自救”方式也應運而生:租用農民的土地,與農戶建立協議關系,杜絕農藥化肥參與蔬菜的生長過程。
這種形式,在北京、廣州等城市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了。它被看作城市中堅階層的一場“餐桌自救”行動,專業名稱叫做“csa”,即“社區支持農業”。
到農村找塊“自家菜園”
“有一個人從醫院體檢的時候發現血脂、膽固醇過高,于是決定吃素。半年過后,他覺得身體狀況好了很多,精神也好了很多,于是逢人便推薦吃素。再過了幾個月,他再去醫院檢查,血脂是降下去了,但是發現農藥殘留高到不行……”這是劉楓韻最近從辦公室同事那聽到的一個段子。不管是不是事實,她堅持認為“這很有可能發生”。
劉楓韻,大家喜歡稱她為“韻姐”,家住中山東區,在一所學校做了近20年的老會計,也是一個對飲食起居極有研究的主婦。早在10年前,韻姐便嘗試在陽臺種菜。這個無傷大雅的嘗試,只能種些蔥姜蒜什么的,作為偶爾用來炒菜煲湯的香料而已。近年來,她先生的身體狀況陸續出現了一些小問題,讓她開始關注如何在中山這個小城市常年獲取有機食品的問題。
“現在的菜市場,你看哪個不是大棚菜?”韻姐說,在大棚技術下,現在的超市和菜市場可以常年供應四季蔬菜,幾乎已經讓人忘記了當季菜的存在。在城區的幾個大型超市中,幾乎也找不到任何“有機”標志的農產品。而且,信譽和品質問題也困擾著韻姐:“就算它寫了有機標志,那就一定是沒有化肥農藥的嗎?”
如何讓有機果蔬成為一種比較常態化的供應,并且可以保證品質、價格適中?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