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挺尷尬。我國茶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多年來一直位列世界前三。然而,在茶行業中卻流傳著“7萬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的說法。打造強勢品牌成為眾多茶企的心頭大事,從2011年開始,茶企在上市融資與創意營銷方面曾有諸多嘗試。乍暖還寒時節,中國茶行業的春天已經不遠。
作為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是個“飛人”,今天還在北京,可能明天就到了宜賓,又或許是云南、貴州、江浙。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各地奔波。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有2200多個會員單位,遍布我國茶葉主要產銷區。眼下,春茶即將大規模上市,這個全年茶葉銷售的關鍵時段,產品推廣、市場拓展、品牌打造,任何一個產區都不會掉以輕心,而分散又相對勢弱的地方茶企,對協會這個全國性的交流平臺寄望尤深,王慶的奔波就成為了必然。
春茶當家“早”是雙刃劍
北京商報(以下簡稱“商報”):春茶即將大規模上市。今年春茶市場和往年相比會有什么新動向?
王慶:春茶素來是當家茶。茶行業全年60%的產量和效益集中體現在春茶上。目前,茶葉生產還是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今年幾個主產區氣溫都比較低,采摘期要推后一到兩周。云南等產區還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旱情。距離春茶大規模上市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氣候變化對春茶上市時間和產量的影響相當大。由于春茶原本就量少質優,各地基本都按名優茶來做。手工采摘人工成本增長幅度較大,物流成本也有上升,直接導致春茶價格上漲。目前,漲幅還不能確定,但上市時間推遲已成定局。
縱觀近幾年的春茶價格,始終保持10%-15%的漲幅,但這主要限于名優茶。其實全年茶葉的價格上漲平均水平在5%-8%之間。從全年來看,氣候影響不會有太大問題。
商報:很多推介都在打“早”的概念,似乎越早越精貴,越早茶越好。
王慶:早茶尤其是明前茶的確量少。物以稀為貴是客觀規律。其次,從中國茶葉傳統來看,進入秋、冬季普遍不再采摘。經過一個冬天的醞釀和沉淀,茶樹聚合了較好的有益成分。春茶都是芽頭,是全年茶葉生產中惟一的無農殘、零污染的時段。消費者又普遍有“嘗鮮”心理,所以明前茶供不應求。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