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總產實現歷史罕見的“八連增”,并連續5年超過一萬億斤,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打破“兩年增、一年減”的糧食生產怪圈,固然可喜;但 “八連增”后怎么辦?兩會上代表們認為,目前我國糧食安全也存在四大隱憂。
“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近八年來,這九個字成為我國糧食豐收的“秘訣”,農業官員每年都會掛在嘴邊。仔細研讀發現,“九字秘訣”背后有雙重含義:我國糧食生產雖連年豐收,但仍未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形象。“全區去年糧食實現‘八連增’,‘天幫忙’仍是重要因素。”來自內蒙古的王秀芝代表坦言,內蒙古旱作農業仍占全區60%以上,干旱是制約農業增產的最大因素。
“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太多,水旱災害頻發,已危及糧食持續增產。”來自四川的楊娟代表說,近年來江西安樂河堤壩決口,導致大片農田被淹,云南連續三年旱災,也給當地糧食生產造成重創。正如農業部長韓長賦所說,糧食“八連增”為管理通脹預期、穩定物價總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支撐不夠等挑戰依然嚴峻。
“八連增”之后怎么辦?關鍵在持續增加投入,補上農業基礎設施欠賬,逐步扭轉“靠天吃飯”的格局。“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本屆政府將始終把“三農”工作當作重中之重。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林而達表示:“只要認識清醒,問題就有望解決。”
“大農業、小種子”:拿什么接長“創新短板”?
“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子市場,市場規模超500億元,卻沒一家企業能與國外種業巨頭叫板。”談起國內種子產業,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岳德榮代表很感慨。他舉例說,美國先鋒公司的玉米品種“先玉335”,4年時間就占據了吉林較大市場份額,人家靠的不是別的,而是“產量高、抗性強、品質好”的科技創新。岳德榮代表的話有調研數據支撐:全國種子企業多達8700余家,但卻處于“小、亂、散”的競爭局面,90%以上的種子公司沒有研發能力。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國內種業一個好品種培育出來,距離上已經相隔太遠。”“自己拿不出過硬的良種,只能淪為跨國公司的加工車間。”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舉例說,作為上市公司,甘肅敦煌種業每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給地方的納稅卻只有幾百萬元,大部分利潤要交給先鋒公司。
大農業、小種子,關鍵是科技創新和推廣體制未理順。
趙志海代表指出了“兩大癥結”:以科研院所為主體的農業研發體制,使成果很難與實際對接;以鄉鎮站(所)為脈絡的推廣體系又“線斷網破”,導致糧食安全缺乏“科技支撐”。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要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
“八連增”能否持續,根本在科技。全國政協委員陳錫文說,去年農業增長中,來自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占53.5%。中國作為糧食消費大國,“小種子”急需長成“大產業”。“老齡化、副業化”:跨越現代農業“門檻”有多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近日表示,當前“三農”問題中出現“三化”現象,即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對此,一些代表委員表示,種糧農民“老齡化”,農業成為青壯年農民的“副業”,這一現象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挑戰,也制約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新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