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瀘縣加明鎮獅子村,一排排白色的大棚在春陽照耀下,分外惹眼。大棚內春意盎然,海椒已經開花,西紅柿苗長勢良好,十多名村民在大棚里挖土豆,按大小分別裝箱。
大棚的主人名叫劉道金,今年37歲,原是廣東一家制衣廠的老板,現在瀘縣租地300畝,種植大棚蔬菜。他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敢如此大規模地發展農業,底氣在于他跟超市簽訂了合同,絲毫不用擔心銷路。
訂單農業惹得村民好羨慕
當天上午,劉道金正在外地幫村民耕地,記者來到時,他正好趕了回來。
“像我這樣的農業,一季畝收入4000元,一年可收入三季,年收入在萬元以上。”說起自己的大棚基地,劉道金一臉驕傲。他告訴記者,自己種植了100畝土豆,畝產3000斤,輕松收入48萬元。
“你看劉老板的土豆,與眾不同。我們至少要90天收獲,他的只需60天。并且個頭大小齊整。每斤1.6元,全部直接送超市,賺城里人的錢!”村民唐忠儀對劉道金的種植基地頗為羨慕。
原來,劉道金跟瀘州市的匯通超市簽訂了收購合同,蔬菜按統一規格種植,種出后直接送往超市,按合同價收購。
“潛伏”兩年深入超市探行情
“2009年,制衣業行情不景氣。我就回到了家鄉,尋求發展路子。”劉道金返鄉后,打算從事農業生產,為了摸清市場行情,他進入瀘州匯通超市工作。
從搬運這些基層工作做起,劉道金經過兩年摸爬滾打,在超市分管了30多個門市,他不僅摸清了銷售渠道,也與超市老板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
在有了充分的市場數據支撐后,劉道金決定投資種養植業,走農超對接的路子。
通過朋友介紹,劉道金來到加明鎮考察,他發現這里的獅子村正符合自己的要求土地平整,基礎設施齊全,水源質量好。“如此好的條件,方便走機械化規模經營的路子。”2011年10月,劉道金以每畝600斤黃谷承包了300畝地,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光農業機械這一套就是20多萬元。”劉道金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機械工作室,耕地機、起壟機、開廂機、打窩機、播種機……各種農業機械一應俱全。劉道金仔細算了算,300畝大棚總共花了450萬元左右。
擴大規模帶領村民當工人
來源:四川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